各单位、各部门:
为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提高高校在校学生就业竞争力,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创新引领创业氛围,培养造就更多新时代优秀人才,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社会投资对接平台,更好地筹备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赛以及全国总决赛,以下简称“省赛”“国赛”),现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大赛目的与任务
(一)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大赛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锤炼意志品质,开拓国际视野,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努力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
(二)以赛促教,探索素质教育新途径。把大赛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引导各类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范式深刻变革,形成新的人才质量观、教学质量观、质量文化观。
(三)以赛促创,搭建成果转化新平台。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二、组织机构
(一)校赛组委会
主任:曹俊明、潘新祥
副主任:林晓敏、高秀梅、谭北平、宁凌
成员:学生处、教务处、科技处、校团委、研究生院等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二级学院负责创新创业工作的学院领导
大赛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设在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大赛组织实施工作。
(二)部门分工
本次活动由学生处、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牵头,教务处、科技处、研究生院、校团委等部门配合,各二级学院就业创业工作专干协助。
学生处、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赛事的组织协调与实施等具体工作,科技处组织企业代表、校内外专家组成专家团,负责项目的指导和评审;教务处、科技处、校团委、研究生院依托各自资源,积极动员教师和学生参与;各学院负责本院师生动员、作品遴选、学生指导、组织学生报名和参赛工作;各学院做好项目培训和指导工作。
三、参赛项目要求
参赛项目不只限于“互联网+”项目,鼓励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参赛,根据行业背景选择相应类型。
(一)参赛项目须真实、健康、合法,无任何不良信息,项目立意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赛项目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抄袭、盗用、提供虚假材料或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一经发现即刻丧失参赛相关权利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二)参赛项目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报名时须提交完整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所有人书面授权许可书、专利证书等;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须提交营业执照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相关复印件、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在大赛通知发布前已获投资1000万元及以上或在2020年及之前任意一个年度的收入达到1000万元及以上的参赛项目,请在全国总决赛时提供相应佐证材料。
(三)参赛项目根据各赛道相应的要求,只能选择一个符合要求的赛道参赛。已获往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各赛道金奖和银奖的项目,不可报名参加本届大赛。
四、各赛道参赛规则要点
(一)高教主赛道
1.参赛项目类型:
参赛项目能够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讯技术、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紧密结合,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作用,服务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制造业、农业、能源、环保等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互联网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创新网络化服务模式,促进互联网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等深度融合。参赛项目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互联网+”现代农业,包括农林牧渔等;
(2)“互联网+”制造业,包括先进制造、智能硬件、工业自动化、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军工等;
(3)“互联网+”信息技术服务,包括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工具软件、社交网络、媒体门户、企业服务、下一代通讯技术等;
(4)“互联网+”文化创意服务,包括广播影视、设计服务、文化艺术、旅游休闲、艺术品交易、广告会展、动漫娱乐、体育竞技等;
(5)“互联网+”社会服务,包括电子商务、消费生活、金融、财经法务、房产家居、高效物流、教育培训、医疗健康、交通、人力资源服务等。
2.参赛组别和对象
根据参赛项目所处的创业阶段、已获投资情况和项目特点,分为创意组、初创组、成长组、师生共创组。
(1)创意组。在2021年5月31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团队负责人,须为在校生(可为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重点培育具有应用前景的高水平项目(如:围绕Nature/Science论文,国家级科技奖励等核心技术打造创新创业项目)参赛。
(2)初创组。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后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不超过1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初创企业法人代表,须为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6年之后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不含在职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3)成长组。项目工商登记注册3年以上(2018年3月1日前注册);或工商登记注册未满3年(2018年3月1日前注册),且获机构或个人股权投资2轮次以上(含2轮次)。参赛申报人须为企业法人代表,须为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企业法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4)师生共创组。项目工商登记注册未满5年(2016年3月1日后注册),参赛申报人须为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参赛项目中的教师须为高校在编教师(2021年3月1日前正式入职)。参赛项目的股权结构中,师生股权合并计算不低于51%,且学生参赛成员合计股份不低于10%。
(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须参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项目要在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城乡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有创新性、实效性和可持续性。
1.公益组。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者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或者社会组织实际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师生共创的公益项目,若符合“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要求,可以参加该组。
2.商业组。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实际负责人,须为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司的项目均可参赛。已完成工商登记注册参赛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如已注册成立机构或公司,学生须为法人代表。
(三)国际赛道
鼓励各学院推荐本校外国留学生、海外校友、国外合作高校师生参赛。参赛项目学生成员为18岁以上的在校生或毕业5年以内的毕业生(2015年之后毕业)。尚未注册公司或已注册公司的社会企业项目均可参赛。所有参赛材料和现场答辩统一使用英语。
1.商业企业组。已注册公司的,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2.社会企业组。已注册公司的,参赛企业法人代表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1/3。
3.命题组。持续征集全球大型企业、政府机构、公益机构等就自身发展或社会共性问题设立参赛题目。符合参赛条件的个人、团队、企业均可参赛,包括已获往届大赛国际赛道金银奖的项目或公司,可同时参与多个命题。
五、比赛赛制
大赛主要采用学院初赛、学校复赛、决赛三级赛制。学院初赛由各学院负责组织,学校复赛由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负责组织,学校决赛由大赛组委会组织,并按照上级确定的参赛名额分配择优推荐项目参加广东省分赛。
六、大赛赛程安排
(一)院赛阶段
1.学院选题组队阶段(2021年1月11日-3月31日)。有意参赛的同学可结合专业学科和自身能力特点,寻找志趣相投、优势互补的同学组成参赛团队,并确定参赛项目,以项目负责人的学院为单位进行汇总备案。
2.各学院针对报名队伍进行选拔(4月1日-4月15日)。初赛由各学院自行组织、对参赛队伍进行摸底、甄选出有特色、有亮点的参赛队伍参与校赛复赛。各学院须对参赛项目的基础条件以及项目组成员、指导教师等进行资格审核筛选,并自定比赛形式,于4月20日前将比赛结果、拟推荐参加校赛作品以及汇总表(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报就业指导办公室(就业楼104室),电子文档以“学院名称+第七届大赛项目汇总”命名发至邮箱:hdjy@gdou.edu.cn。
(二)校赛阶段
1.学校复赛(2021年4月25日-4月30日)。在学校复赛前,大赛组委会组织各学院报送的晋级项目团队进行统一培训,各团队按照培训老师要求,补充、完善作品(4月24日前完成),随后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各学院报送的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晋级校决赛。
2.晋级团队备战决赛(2021年5月1日-5月15日)。现场决出金奖、银奖、铜奖。其中金奖获得团队取得直通省赛机会。大赛组委会将通过各种途径为参赛团队提供项目展示、创业指导、投资对接等服务。(校赛比赛须知:现场比赛评分规则:每个团队10分钟,包括项目路演和答辩两个环节。路演环节:候选项目团队成员对自己的项目进行陈述,使用PPT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答辩环节:评委对学生进行提问和学生回答,该环节问答时间不超过5分钟。最终成绩=商业计划书*30%+项目路演成绩(含路演PPT及视频)*50%+创业项目答辩成绩*20%。)
3.参赛队伍线上报名(2021年6月15日-7月10日)。各个学院发动全部参赛团队通过登录“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或微信公众号(名称为“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或“中国互联网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任一方式进行报名。报名系统开放时间为2021年7月中旬,截止时间由广东省分赛组委会另行决定。国际参赛项目通过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官网(www.pilcchina.org)进行报名(具体安排另行通知)。赛事咨询请通过“中国互联网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微信公众号进行咨询,参赛团队可在“全国大学生创业服务网”(cy.ncss.cn)资料下载板块,下载学生操作手册,指导报名参赛。
4.备战省赛团队打磨阶段(2021年5月16日-8月省赛前)。大赛将对通过学校决赛阶段所决出的评优团队从产品技术、财务分析、商业模式、市场营销、结构优化等方向对团队项目进行打磨和深造。
(三)省赛阶段
1.省赛复赛(2021年8月)。省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对晋级省级复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出晋级省级决赛的项目。
2.省赛决赛(2021年8月)。通过现场比赛的方式进行,省级决赛将决出金、银、铜奖及各类其它奖项,并按照国赛组委会配额择优遴选项目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总决赛。
(四)国赛阶段
全国总决赛(2021年11月上旬)国赛大赛专家委员会对入围全国总决赛项目进行网上评审,择优选拔项目进行现场比赛,决出金奖、银奖、铜奖。
七、作品要求
(一)书面材料:项目计划书一份(组织结构代码证、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其他佐证材料附后),使用A4纸双面打印装订。4月20日前由所在学院负责老师汇总上报。
(二)电子版材料:包括一分钟展示视频及项目计划书电子版。视频格式不限,需保证画面流畅,声音清晰,大小不超过1G。项目计划书电子版为PDF文件,大小不超过30MB。(项目计划书及项目展示视频命名方式:学院-项目名称-参赛组别-项目负责人-手机号码)。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广泛发动。各学院要积极鼓励在校学生组队和校友申报及参赛,为申报及参赛学生和校友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支持,积极邀请相关教师参与指导工作,为学生和校友完成作品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和创业指导,提升学生团队的创新水平和创业实践能力,做好学院初赛组织工作。特别是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学院应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宣传、组织更多优秀团队申报和参赛。各学院参赛人数不低于在校生人数的10%并指定专人负责本次大赛组织及项目汇总工作。
(二)结合专业,突出重点。各学院要深度挖掘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成果,指导他们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学科背景,引导专业科技项目申报和参赛。鼓励教师转化科技成果,带领学生创新创业。重点鼓励获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和参与“挑战杯”的项目与“互联网+”思维充分融合,改进方案,参加比赛。各学院可以依托自身专业特点,组织开展培训、沙龙等与大赛相关的活动,各学院如需开支经费,须提前向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申请,经审核同意后,从招生与就业指导中心经费中列支。
(三)深度挖掘,扩大影响。各学院要加强与毕业校友联系,挖掘和动员毕业5年以内且创业成功的毕业生(2016年6月之后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参与本次大赛,扩大大赛影响面。
九、联系方式
大赛组委会办公室联系人:杨震
联系电话:2383279,手机:13828259975(64)
电子邮箱:hdjy@gdou.edu.cn
办公地址:就业楼104
管理学院:蔡静俏
联系电话:2383018,手机:13828291869(6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姚阳
联系电话:2383142,手机:13824847313(66)
广东海洋大学
2021年2月5号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