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发展、红树林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选择了广东。从湛江、茂名到广州,总书记辗转千里,穿越粤西大地,深入企业、港口、农村,同工人、农民、企业家、科技人员等亲切交流,对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的广东提出了新要求,为广东如何“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让广东海洋大学师生干部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家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立足岗位、积极进取,以更高的社会责任感为海洋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海大力量,在新的伟大征程上奋勇前进。
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海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广东时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地位重要、作用突出。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
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在南粤大地交汇,作为华南海洋高等教育重镇,广东海洋大学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海洋强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港),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努力开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建设新局面。
学校党委书记杨洲表示:“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结合起来,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结合起来,推动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落实落地。”接下来,学校要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做精做好种业”要求,攻关培育高品质涉海生物品种(系),助力广东种业振兴。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建设海上牧场”要求,通过构建包括“装备平台-养殖技术-精深加工-预警监测-产业经济”的现代化海洋牧场技术体系,助力广东打造“蓝色粮仓”。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要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大海洋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将进一步主动对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助力行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社会服务质量,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贡献。
校长潘新祥表示:“我们要立足学校实际,充分发挥涉海优势特色,紧密对接国家所向、广东所需,进一步提升涉海领域科技攻关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接下来,学校将依托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牧场作业装备智能化、海洋新能源采集与供给、养殖水域污染防控、养殖监测与海洋物联网等四个领域的基础前沿核心技术及其装备国产化技术攻关。要依托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等平台,开展种质资源创新评价研究,发掘优质种质基因资源,培育高产、抗逆与高品质种养殖新品种。要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力打造一流本科教育,建立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的海洋特色和应用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为广东实现海洋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海大力量。
激活“芯”动能 助力种业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时指出,种业是现代农业、渔业发展的基础,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要大力发展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转型升级。
“渔业种业振兴、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等方面正是我们水产工作者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科技处处长颜云榕表示,“依托湛江丰富的海洋资源,我们将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以我校主持的‘广东省南海海洋牧场智能装备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南美白对虾现代种业产业园’等为重要抓手,实现高水平渔业科技的自立自强。同时,进一步加强科研,鼓励水产养殖和海洋装备的科技创新,为深海养殖装备和智慧渔业贡献力量。”
水产学院副院长邓岳文表示:“我们将继续聚焦水产种业‘卡脖子’关键技术问题,加强有组织科研,研发大宗与特色海水养殖生物的种质资源创新评价技术,发掘优质种质基因资源,探索全基因组选择与分子育种设计前沿技术,培育高产、高品质与抗逆的养殖新品种,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服务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高校科研工作者指明了前进方向!”水产学院海洋渔业系主任王学锋说,学校通过产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为“粤海粮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与人才储备。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广东省海洋牧场和鱼礁区的资源生态调查与评估,在深远海网箱适养种类筛选、育种、绿色养殖、深加工技术等方面取得多项突破。接下来,将进一步优化科研团队,集中研究力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整合生态保护与生产增效为目标,以水产种业振兴工程为牵引,聚焦绿色养殖技术、海洋牧场规划与管理、海洋牧场智能装备研发等方面持续发力。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推进种业振兴,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慌不得、急不得,要尊重育种科研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步步深化、久久为功。新征程上,我们将充分发扬老一辈农业科学家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把实验室建设成为种业创新高地,心怀‘国之大者’,在‘南繁硅谷’做强中国种子创新的‘芯片’,为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水产学院博士生林华杏表示。
探索海洋牧场产业链发展新模式 打造粤海粮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近年来,湛江在海洋牧场装备领域异军突起,吹响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号角,大力推动智慧渔业发展,建设完善深远海养殖技术和装备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奋力打造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市。
“鼓舞人心、激发斗志、备感欣慰!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从事的水产种业、海洋经济管理研究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管理学院副院长杜军表示,我们要谨记总书记关切,充分发挥我们学校在水产、海洋、食品等学科领域积累的基础和科技优势,在海洋水产养殖育种、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及其全产业链布局、品牌打造和营销专业化服务等方面深入科技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要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由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包括从海洋水产选种育苗、饲料研发、病虫害防治、工程装备、精深加工等前期关键技术,到市场推广、品牌打造、营销服务、商贸流通、三产融合等后期管理服务,并充分发挥广东海洋大学理工科与经管类文科交叉融合、学科互促特色,将技术与管理一体化同时推进,构建起现代化海洋牧场的全产业链生态系统。
“食品科技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工积极融入到国家‘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中,通过积极参与强涉海科技研发和应用项目,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在水产经济动物的保活流通、水产品保鲜与精深加工、水产营养与功能食品研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为众多水产加工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食品科学与工程系教工党支部曹文红表示,学院老师将继续加强涉海科技研发和应用,推进涉海产学研融合和海洋人才培养,为建设“蓝色粮仓”和推动海洋渔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要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和关键技术突破,还要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继续积极探索,不但要加强自身科研能力,更要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为培养更多海洋科技人才作出贡献。”电子工程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刘畅表示,支部将以建设省级样板党支部为契机,发挥党员教师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将专业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继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海洋监测、海洋通信与网络、海洋信息处理与系统集成等多领域研究合作,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船舶与海运学院刘乔、李荣辉表示:“针对目前海洋牧场的建设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效益回收慢等普遍问题,学院科研团队将无人船技术和近海渔船结合,将普通渔船升级改造为智能养殖船,同时设计研发了小型智能投料船,组成了智能养殖系统,解决了岸基与船载长距离通讯,自主巡航,精准投料等技术难题。”下一步学院科研团队将联合相关企业,将新型装备进行应用与推广,根据应用反馈进行调整与优化,形成良好的产学研联动,同时组织力量完成核心技术的不断升级,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全球智慧海洋牧场智能装备领域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保护红树林 做海洋生态保护践行者
对红树林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红树林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湛江期间,来到了位于保护区东部的麻章区湖光镇金牛岛红树林片区,实地察看红树林长势和周边生态环境。他强调,这片红树林是“国宝”,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绿色发展,一代接着一代干,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为保护好地球村作出中国贡献。
“我们高度重视对雷州半岛红树林湿地的保护,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开展红树林植物资源调查评价及生态修复相关研究。”滨海农业学院风景园林学科带头人韩维栋表示,我校过去20年以来在红树林资源调查发现新分布树种玉蕊、闽粤石楠、银叶树等,开展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清查、生态系统学研究,同时开展红树及其伴生树种耐盐性评价、快速繁殖与高效繁育体系构建,对海岸带红树林保护区建设、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接下来,团队将通过对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开展补充调查,建立红树林生态基线;在完成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全区域预警监测,选取典型区域开展定点长期深度预警监测,揭示区域内红树林生态系统存在的突出生态问题及其生态过程,实现湛江红树林生态系统威胁的提前生态预警,并为其提供预警解除的策略与有效措施。
“总书记对红树林保护工作提出的重要批示,对于我们环境保护工作者寄予了厚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规范、越来越精细,是我国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红树林,让‘湛江红树林’成为广东生态建设的新名片?唯有尊重生态规律,修复工作才越来越科学。保护和修复好红树林,让其充分发挥其生态调节功能,让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让红树林成为‘金树林’。”化学与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专任教师严苹方表示。
牢记嘱托再出发 感恩奋进新征程
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批示让海大师生干部备受鼓舞、倍增信心、倍添动力。大家一致表示,总书记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战略性、指导性、针对性,是奋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和力量源泉。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和扎实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好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把广大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食品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丁永成说。
“我们要聚焦海洋种业的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持续加强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协同创新,一体深入推进种苗选育、病害防治、健康饲养、生态治理等全链条、全产业体系发展,实现‘蓝色粮仓’与‘绿美广东’的‘蓝’‘绿’双融,推动海洋渔业从粗放走向精细、从传统迈进智能的转型升级,用自主研发海洋‘种芯’解决大国渔业‘卡脖子’问题,用中国良种保障中国蓝色粮仓安全,让小‘渔’苗撬动大‘粮’业,为深耕‘海洋牧场’、建设‘蓝色粮仓’提供更多海大智慧、作出更大海大贡献。”校长办公室伍康钦说。
“作为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青年大学生,我们要促进自身高质量发展,充分利用大学学习资源,积极参加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开展科研、实验室、竞赛等项目,增强实践经验和创新意识。”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学生党员陈媛表示,希望学校充分发挥涉海特色优势,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海洋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海洋经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全面建设海洋强省,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外国语学院学生党员周海瑜表示,作为一名湛江学子,更要积极地学习海洋知识,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合海洋意识,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向海图强,奋楫逐浪。学生党员方丹钰表示,我们要学好海洋科技英语、海洋文化与翻译等特色课程,传承蓝色基因,续写新时代海洋故事,传播新时代海洋声音。

连日来多家主流媒体刊登我校科研人员及教师干部反响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