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乡村的振兴离不开教育的赋能,民族的进步依托于团结的力量,文明的延续植根于文化的传承。为深入践行“教育扶智、团结聚力、文化铸魂” 理念,推进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积极响应国家支教扶贫接力计划,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育”见乡土百千万突击队正式启动针对阳江地区的系列服务工作,其工作重心明确聚焦于乡村教育发展、多民族团结及文化传承三大模块,以知识赋能乡村振兴,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注入高校力量,同时以民族特色文化为载体发展乡村美育,以双捷镇乐安小学为切入点,探索乡村教育发展新范例,旨在发展教育振兴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赋能乡村全方面振兴。
盛夏的阳江,暑气蒸腾着乡土的热忱。一支由广东海洋大学学子组成的百千万工程队伍—“育”见乡土团队,带着青春的朝气与知识的行囊,踏上了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在十日时光里,以课堂为媒与孩子们共赴成长之约,又携关切走访贫困家庭,让知识的光芒与温情的暖流,浸润乡土的每一个角落。

团队介绍
今年的突击队由12名成员构成,涵盖三个年级,分别来自广东海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尽管专业背景各异,但他们怀揣着共同的热忱——将知识播撒到乡土,用行动传递温暖。成员们各司其职,在支教与走访中,展现着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纪实
暑假期间,“育”见乡土突击队在阳江市江城区双捷乐安小学开展了为期七天的团队实践,支教、家访、调研、捐赠这四大版块的内容构成了此次实践的主要框架。团队以民族特色文化为依托,致力于乡村美育的发展,以此推动形成教育振兴带动文化发展、文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良性循环,为阳江地区的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乐安小学,团队开展了八天的支教工作。结合成员的专业优势以及实践地的实际需求,规划了 “特色推普课程、特色通识课程、特色美育课程” 三大板块,其中包含素质拓展、美术音乐教学、心理辅导、漆艺品鉴等内容。此项目落地于广东省阳江市双捷镇乐安小学,当地教育资源较为短缺,学生大多来自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日常交流多使用民族语言。团队以基础教育为途径,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积极响应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号召,为乡村美育建设添砖加瓦。





6月1日儿童节时,团队已为乐安小学送去一批玩具和生活用品。时隔一个多月,7月10日,在实践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再次前往乐安村,开展部分物资的捐赠工作。此次,队员们携带了一些生活物资,专程走访了当地的贫困户,希望带来的这些物资能帮他们减轻些许生活上的负担。同时团队成员询问了其生活近况与遇到的难题,并不断鼓励他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7月11日,为深入了解乐安村的实际情况,团队积极行动,前往乐安村村委及村内进行实地走访与调研。在乐安村村委会,团队成员与村委会干部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详细记录村庄各方面信息,为后续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积累第一手资料。村委会干部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村庄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蓝图,团队也表示会持续关注村子动态,为乐安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尾声
夏风托起一只风筝,我们递上颜料;于是色彩攀上布面,被孩子的笑声拉远,又挂在更高更远的天空。
夏天会走,故事不会。课铃最后一次落下,我们把粉笔屑拍干净,像收起最后一支画笔;教室窗口的风筝还在晃,颜料未干的笑挂在天边,替我们把光撒向更远的明天。“育”见乡土团队未来会带着新的铅笔、新的歌声,一次次回到这间教室,把黑板擦得更亮,把孩子的名字写得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