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学校要闻

【主题教育】扶贫路上 初心不改追梦人

时间:2019-11-14

编辑:张艳梅 梁缘

作者:谢旭峰 陈巧岚 张之悦 李文静

审核:

来源:党委宣传部 校报记者团

浏览次数:

“预计亩产2000多斤,计划明年扩大到两三百亩,助推全村脱贫。”谈到84亩特色甘薯基地项目即将带来的可观收益,植秀成非常兴奋。这位来自广东海洋大学的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兼扶贫工作队队长,已经在麻章区太平镇南夏村坚守了1300多个日夜,他的忧乐悲喜,早已和脚下这片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扎根基层,做群众满意的贴心人

2016年5月,学校选派植秀成为麻章区太平镇南夏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兼驻村第一书记。说起来,这并非他第一次参与扶贫工作。早在2010年,他就被学校派驻到清远市阳山县小江镇水槽村任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组副组长,在资源匮乏、条件艰苦的阳山县山区里坚持了3年的扶贫“双到”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扶贫经验。这为他在南夏村顺利开展扶贫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尽快掌握南夏村情况,植秀成常年吃住在村,经常带领扶贫工作队队员孙雄忠(湛江市农业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干部)走村串户,与困难群众面对面接触、心贴心交流,认真了解困难家庭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以及困难家庭的帮扶意愿和要求,详细掌握第一手户情资料。

“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扶贫扶到根子上。”经过大量扎实调研,植秀成和村干部们根据各户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了帮扶重点: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开展“一户一法”项目帮扶,购买耕牛、农用车等发展生产,购买就业工具促进就业,购买种子、鸡苗、化肥、农药等促进脱贫增收,资助考取机动车驾驶证拓宽就业途径,建设房屋改善居住条件;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除跟踪落实政府政策以外,还利用广东海洋大学自筹资金为贫困户购置生活必需品,修缮房屋改善生活条件。

驻村后,植秀成把精力和心思都花在了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几乎没有休息日。他还把每天零碎的时间利用起来记扶贫工作日志,整理出来的工作日志累计达30万多字。植秀成用真诚和努力,获得了村民的好感和信赖,人们愿意向他倾吐心声,遇到问题也会找他解决,视他为可亲可敬的“贴心人”。


微信图片_20191114084240.jpg

进村入户与贫困户探讨帮扶措施


大抓党建,做群众信赖的引路人

扶贫工作队进村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围绕扶贫抓党建。刚到南夏村时,植秀成发现该村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发展工作推动力不强,群众意见较大,难以形成战斗合力。“必须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全面推动南夏村的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在党建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植秀成积极向学校争取资金,累计筹集80万元资金支持南夏村党支部阵地建设。他还协调资源改善南夏村的基层办公环境,建成了标准化多媒体党员活动室,筹建南夏村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办公大楼,筹建南夏村党建主题公园,完善党建工作宣传栏,为开展党建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针对党员群众对党的政策理解不深不透,思想认识有偏差等问题,植秀成突出强化政治学习,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多次组织党员开展扶贫专题研讨、外出调研学习、“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系列活动。

南夏村党建工作扎实有效,提升了党支部在群众中的核心地位和堡垒作用,也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19年,南夏村党支部被太平镇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微信图片_20191115150737.jpg

南夏村党支部主题党日活动


项目扶贫,做科技致富的领头人

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展产业才是出路。南夏村民一直以种植低效的甘蔗、水稻等作物为主,由于种植技术限制,生产生活方式落后,经济效益低下。发展现代农村经济,便成了南夏村摘除“穷帽”的首要课题。

经过前期调研考察,植秀成带领扶贫工作队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就是其中重要一项。湛江市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常年光照充足,植秀成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光伏发电项目引入南夏村。由于对光伏发电这一技术缺乏了解,村民们对这一项目产生了抗拒心理,“台风天气发电板会不会掉下来?”“发电站有辐射吧?”“光伏发电真的有用吗?”面对种种质疑,植秀成收集了许多科学数据和新闻材料,多次与群众促膝交流,最终说服了村民。扶贫队积极筹措,投资200多万元,在村委大院等地建成了187千瓦的光伏发电项目。2018年并网发电后,年发电收入超过了15万元,其中大部分作为给每个有劳力贫困户成员的分红,小部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光伏发电成为南夏精准扶贫第一个长效的产业大项目,成效明显。

植秀成还结合南夏村实际和广东海洋大学的科研资源优势,开展农业产业扶贫项目。2019年,南夏村建立产业扶贫基地,采用“专家教授指导+专业人士管理+村委监督协调”的模式进行生产管理,基地占地总面积达130亩,有效改变了南夏村农业生产现状,带动了农民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其中,本文开头提到的甘薯基地是南夏村的特色产业扶贫项目。为提高南夏甘薯的销量,扩大其知名度,植秀成还一人包揽了南夏甘薯推广宣传的工作,不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利用业余时间争分夺秒地赶在甘薯上市前设计好甘薯箱和宣传单,设计了便于网络宣传的南夏甘薯宣传小程序。

南夏村产业扶贫基地还凭借广东海洋大学资源优势,结合南夏村革命老区村庄和革命烈士纪念碑,同步建设为“广东海洋大学产学研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践基地”和“南夏村红色革命故事教育基地”。在输送绿色安全食品同时,积极探索以基地为示范点,辐射带动南夏村6000多亩土地使用质量,进一步挖掘基地更多的社会效益。


微信图片_20191114084702.jpg

调研光伏发电项目

1573693350140571.png

深入田间了解贫困户生产情况

微信图片_20191114163723.jpg

在甘薯基地上工作


智力帮扶,做青年成长的热心人

扶贫先扶智,扶贫必扶智。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植秀成努力做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植秀成认为,通过农业科技培训,可以让贫困户掌握更多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技术,更能帮助群众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于是,他充分发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邀请了熟悉当地语言(雷州话)的专家教授到南夏村开展科技培训和智力扶贫。四年来,广东海洋大学在南夏村分别开展了《辣椒栽培技术》《甘蔗高校生产理论与技术》《转移就业技术培训》和《水稻高效栽培技术》等8场次技术技能培训班,累计600人次参加了培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参加了培训。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促进扶贫开发工作,2016年入驻南夏村后,植秀成便同当地村干部协商,在南夏小学建立了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实践基地。四年来,已有近3000人次的海大学生到南夏村开展“国家资助和助学贷款政策下乡行”、学雷锋活动、小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和关心贫困人口等社会实践活动。植秀成在活动中与学生同吃同住,悉心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改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的居住条件,植秀成还申请专项经费对学生住宿的地方进行了修缮,并购置了床铺等生活物资,可满足40多人同时居住。“前两年,看到我们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居住条件非常艰苦,没有独立卫生间,只能打地铺睡觉,我特别心疼!现在通过我的慢慢努力,逐步为他们提供了舒适的社会实践环境,我感到很欣慰。”植秀成说。

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扶贫路上,做初心不改的追梦人

2019年是植秀成派驻南夏村的第四年,也是他接触扶贫工作的第十年。植秀成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他说:“这正如我大学入党的时候,我的辅导员问我为何要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毫不犹豫地说:‘为人民服务’。现在脚下正走的路,便是我心之所向、初心所在”。

在南夏村,植秀成日夜奋战在扶贫一线,发挥学校与地方桥梁纽带作用,引资引智,为南夏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懈奔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把对党的忠诚和工作的敬业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处处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和风采。这份勤恳和坚守,为他赢得了全村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近四年,植秀成先后获得“湛江市百名优秀扶贫干部”、“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驻村干部”、“麻章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就能沉淀多少真情。植秀成还将继续奋战在南夏村这片热土上,用真情、真心、智慧、热血和汗水,绘就脱贫攻坚的新篇章。




(新闻主编:张艳梅)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