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学校要闻

【深切缅怀】海大师生发文悼念袁隆平院士

时间:2021-05-24

编辑:张艳梅

作者:张艳梅

审核:欧卫军

来源:党委宣传部

浏览次数:

5月22日13时07分,“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袁隆平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作为国内较早开展杂交稻和耐盐碱水稻研究的农业类院校,广东海洋大学曾得到袁隆平诸多无私关爱和大力支持。因杂交稻结缘,因海水稻续缘,四十多年间割舍不断的情谊,早已将海大人的心与这位老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惊闻噩耗,师生们万分悲痛,纷纷发文悼念这位伟大的农业科学家,追述往事,忆其生平,缅怀其崇高精神和伟大品格,表达步其足迹、承其遗志、光大我国水稻科研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学校党委书记  曹俊明

惊闻袁院士逝世,感到十分悲痛。怎么都不敢相信,那么可敬可亲又可爱的袁院士,就这么离开了我们!2019年底,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海南基地,袁院士接受了我校聘书,正式成为我校特聘院士。他现场表示,希望能与我校专家教授共同努力,研究选育耐盐碱高产水稻,并将第三代杂交水稻尽快应用到生产上,为国家粮食生产作出更大贡献。言犹在耳,斯人已逝。国失栋梁,岂不痛哉!

作为稻田的忠实守望者,袁院士一生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农业科技以及世界粮食供给都做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袁院士将耐盐碱的海水稻培育作为自己的两大目标之一,悉心指导我校的海水稻研究,并担任我校特聘院士、中国东盟海水稻研究院荣誉院长、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带头人等职,为我校赓续发扬海水稻研究的优良传统、获批成立“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我们衷心感谢袁院士、深切缅怀袁院士,不仅要学习和继承他的伟大品格和崇高风范,把他一心为国为民的精神发扬光大,还要沿着袁院士的足迹,努力开创杂交稻和耐盐碱水稻研究的新境界,为把他的“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变成现实做出海大贡献,以告慰院士的在天之灵,造福国人,造福世界。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滨海农业学院拔尖人才讲座教授  马国辉

5月22日13:07分,长沙细雨纷飞,天地同悲,一代科技巨星陨落,敬爱的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我一直不相信这是实事,可当您的灵车缓缓驶向中心办公大楼时,泪水夺眶而出。过去的时光恍如昨日,一幕一幕浮在眼前。

三十四年前,您就是我的梦!作为追梦人,研究生毕业后的我义无反顾地来到了您的身边,住在一栋楼的同一单元同一层,您在东,我在西,却很少见您的身影。您那时常在安江农校,您太忙,我常见不着您,但总希望那扇门开着,可以近距离仰视您!

三十一年前的春天,我记得您和普通的科研工作者,或者说更像农民一样,在“中心”的南6号科研田插秧,您突然问我:“你是不是写了一篇科研论文?”您见我满脸茫然,为我解惑说:“你写的论文有一定的价值,我正在审稿!”于是,1991年2月《作物品种资源》发表了我写的“枝梗轮生稻的特性及利用价值”的论文!正是因为您的鼓励,我坚定了做科研人的决心!

九十年代中后期,做水稻栽培的人科研经费奇缺,我没有项目,没有经费,人到中年,失望到了极点!我在想是不是我确实无知无能,我想离开这个梦想之地。广东仲凯农学院向我伸出了橄榄枝,商调函来了!您静心与我坐在田边,讨论人生的去向,劝我耐住科研的寂寞,继续一起工作!您还答应,可以跨专业考您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考试没有如愿以偿,我转向考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并填写攻读脱产博士研究生!但在需要单位领导签字时,您发现了这点,极力劝说不要脱产离开中心,坚定支持我攻读定向博士学位!于是,我有幸跟随了您一辈子!

二十六年前的某个时段,因为我的急功尽利之为,有损某些利益,作为农艺室主任的我突然可能被解除室主任一职!正是因为您对我的信任,让我得以负重前行!正是您推荐我为粮食生产科技攻关的专家组组长,代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在湘北某县开展国家攻关计划001-01项目的科研攻关与示范任务,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光荣与责任!我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出色地完成了您交给的任务!

2000年末,世纪钟声敲响的不只是岁月与年华,还有金钱和美梦!那是金钱的时代,我想去某个企业就职,也许机会仅有一次。然而,您耐心开导,且坚定地支持我坚守科研这个岗位,并委我以重任!让我追随您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的光辉岁月,参与并见证了您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在我人生最困难的时候,有您坚定的支持!人生最彷徨的时候,有您指点迷津!

你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您用伟大的胸怀与关爱,改变了我的人生!

感恩老师,与您共事多年是我一生的幸福!以后再也听不到您亲切的呼唤,再以见不到您关怀的笑容,但您会永远活我的心中!我将坚定做好您嘱托的事情,继续践行您“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的伟大事业!

老师,您安心吧!天堂路很长,您一路走好!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滨海农业学院原院长  陈进军教授

五二二,地动山摇,敬爱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公仙逝!举世悲恸,海大伤心!

袁公作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是将杂交水稻技术与湛江“海水稻”种植资源交叉创新的旗帜。

2019年6月18日上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是我当时作为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院长,陪同潘新祥校长第一次和袁先生谋面,专题商谈我校申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事宜。袁公待人亲切,思路敏捷,讲话铿锵有力。当看到潘校长专门带去的在湛工作旧照,他惊喜地说:“这是我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湛江农专搞水稻合作研究呢。湛江是个好地方!”。

2019年12月18日,袁院士高兴地从我校曹俊明书记手中接过聘书,正式受聘为我校特聘院士,曹书记还亲手为袁公佩戴了我校校徽。这一天,袁公还欣然为我校题写“滨海农业学院大有可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为我校滨海农业学科群的发展和国家级平台的突破指明了方向,铺平了道路。

2020年4月14日,三亚南繁城水稻耐盐比武基地,袁院士手抚我校郭建夫教授团队培育的耐盐碱杂交水稻新品种万胜优天弘4号,对其超群的表现竖起大拇指大加赞赏。

袁公常笑着对我说:“哈哈,你是湛江的、海大的,又来啦!湛江是个好地方。”他语重心长地叮嘱我们:“要将第三代水稻杂交技术运用到陈日胜的‘海稻86’上,让海水稻插上腾飞的翅膀,要在世界上率先搞成海水稻优质高产!”

袁公千古!


滨海农业学院院长 郑殿峰教授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云南、青海的地震过后,更大震惊袭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特聘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我一直是袁隆平先生的崇拜者,但由于工作上无交集,难得相见。2019年调到广东海洋大学工作后,由于学校大力发展海水稻,加之时任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的马国辉是我的博士同学,才和袁隆平院士有了交集,接触渐渐增多,有机会感受院士的大家风采,聆听院士的谆谆教导。

第一次见袁隆平院士是2019年6月18日潘新祥校长率队到长沙向袁院士汇报我校海水稻工作情况,袁院士对我校的海水稻研究与产业化非常满意,当场决定由我校承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湛江(华南)中心。那一天有幸与袁院士照了一张合影,还记得合影时,袁院士微笑着把我向身边拉了拉,让我靠他老人家更近。那之后,与老人见面的机会就多了起来,2019年6月末中非稻作论坛,8月耐盐碱水稻中心论证会, 9月耐盐碱水稻技术中心推动会,教师节慰问,12月18日聘任袁先生为我校特聘院士,等等。见老人家的机会多了,与老人家及老人家的亲人及身边工作人员也熟悉起来。老人家总是衣着朴素,常穿格子衬衣。老人家总是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老人家关注的事只有一个——水稻,杂交水稻和耐盐碱水稻。老人家90岁高龄还在用英文作报告,谈高深的第三代杂交技术,研究未来水稻理想株型。每次见到我们广东海洋大学的人都是微笑着,叮嘱我们将第三代杂交技术与海水稻结合起来,用好湛江的海水稻种质资源。还常说“湛江是个好地方,长沙是有到湛江的飞机的”,希望有机会来湛江。当听说我们的万胜优天弘4号表现优秀时,老人家激动地为我们鼓掌,并当场题字点赞。当听说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获得湛江市资助时,老人家开心地笑了。这两年已经养成了夏秋季到长沙、冬春季到三亚拜会袁院士的习惯。最后一次见袁先生,是2021年2月22日,在三亚南繁基地,刚刚从医院回来的老人家停下手里的事,听取海大年轻人对耐盐碱水稻研究汇报。想不到这次相见后竟是永别。

当杂交稻造福天下,耐盐碱水稻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际,您带着不舍离开了。袁院士,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一定继承您的未竟事业,大力发展耐盐碱水稻,建好华南中心,让南方盐碱滩涂绿起来、美起来,变成生态粮仓,并走出国门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您是我们心里的丰碑,让您的精神激励和鞭策一代代海大师生,在追寻科学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从此人间无稻父,天堂国里稻花香”,袁隆平先生千古!


滨海农业学院党委书记 邓伟强

2020年10月16日,在湛江市举办全国第二届海水稻论坛之际,为了把本次论坛筹备好,办出水平,提高我校影响力,我和学院院长郑殿峰、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周鸿凯教授以及策划第二届海水稻论坛的湛江市旅游公司的钟经理,还有湛江市电视台的有关人员,一起赴湖南长沙市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拜访袁隆平院士,请袁院士为第二届全国海水稻论坛大会致辞并录制视频。对于能见到世界级的专家心情十分激动。袁院士见到我们从广东湛江来,且来自广东海洋大学,也非常高兴,多次对我们讲:湛江是个好地方,雷州半岛好啊。在请他协助录制录像时,他非常高兴,随后便按照要求一一配合摄影组进行录像录音,效果非常好,顺利完成了录制工作。在随后的交谈中,袁院士一直关心关注我校的耐盐碱水稻研究工作,希望我院努力发挥作用,推进耐盐碱水稻研发工作,争取早日实现耐盐碱水稻推广一亿亩的目标。

袁院士已是90高龄的人,但精神状态很好,对人热情和气,平易近人。他对我们说的都是希望大家要把耐盐碱水稻搞好,为国家多做贡献的事。我能见到袁院士,心情自然十分激动,在完成录像录音后,十分想与袁院士合个影,就向他提出能否和他照个相,袁院士听后立即从座椅上站起来说:我和书记照个相。

袁院士一辈子在杂交水稻领域不懈奋斗,从来不怕苦不怕累,沉心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人粮食问题,为国家为世界做出突出贡献,也获得共和国勋章,还是如此平易近人,如此可爱可亲,怎不受到世人敬仰!袁院士的逝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重大损失。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的科技工作者,唯有牢记袁院士的嘱托,努力工作,把耐盐碱水稻事业做好,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袁院士永垂不朽!我们永远怀念您!


滨海农业学院   郭建夫研究员

今天中午听到袁隆平老师离开我们的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袁老师的音容笑貌以及与袁老师交往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80年代初,袁老师来湛江农专和杂优公司了解和指导杂交水稻科研和生产情况,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有幸陪袁老师到田间地头调研,聆听他的教诲。袁老师是那样平易近人且幽默风趣,这些不仅对我后来的杂交水稻研究帮助很大,而且在为人处世上都受益匪浅。80年代和90年代,我有幸陪湛江搞杂交水稻的同志多次到袁老师长沙的家和海南三亚师部农场,拜访请教袁老师以及谈杂交水稻科研开发合作,袁老师又是那么热情诚恳,教人印象深刻。当时湛江的杂交水稻科研和推广得到袁隆平老师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1995年晚季袁老师带领《杂交水稻在中国》外国摄制组到湛江湖光镇柳畔村等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拍摄,这些拍摄活动本人有幸参与,虽然过去近三十年了,但仍记忆犹新!这部专题片引起世界对中国杂交水稻成果的高度重视,袁老师也经常称赞湛江是个好地方!2009年至2015年,我作为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创新团队品种选育岗位专家,先后陪同袁老师到珠海、惠州、茂名和湛江等地考察调研超级杂交水稻的科研生产情况,听取袁老师的学术报告,2012年协助袁老师研究团队在湛江搞超级杂交稻的示范推广。

袁老师对我校的杂交水稻研究一直都非常关心支持,并有很好的合作。我们利用袁老师研究团队育成的优质两系法不育系Y58S,与我们育成的香型优质抗稻瘟病恢复系弘恢3088配组育成的Y两优3088,于2012年和2014年分别通过广东省和海南省审定,是广东省农业主导品种,广东十佳优质稻米品种。我校育成的耐盐碱杂交水稻品种(品系) 万胜优天弘4号和海优2号,2020年4月在三亚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的试验现场种植表现耐盐性优异,赢得鉴定专家一致赞誉,袁隆平老师竖起大拇指以示赞赏。

袁隆平老师是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解决温饱问题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袁老师也是我的良师益友,是我学习的榜样。袁老师请放心!我们一定更加努力,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学校讲座教授   陈日胜

今天上午太阳耀斑爆发,强度上升中,最不愿意听到的消息传来,老爷子走了!

仿佛就在昨天,第一次见您,感觉您就是那么普通,那么平凡的一个人,平易近人,对我无微不至的关心。第一次见到您,您第一句话就是问我是怎么来的,辛秘书跟您说我是搭普通火车来的,您当时很感慨,马上让辛秘书给我安排差旅费,让我坐飞机回去。我满心的感激涕零,只能埋藏在心底。您还亲自给我写了评语,我收藏保存至今。

第二次见面,辛秘书向您报告有市长来找您,您说:我已经说过了,我今天只见陈先生。你又让我感动了!我还怎么样呢?感恩尽收心底。

第三次见到您,您把我带到办公室,拿出两瓶酒让我中午就吃这个酒。每次我见到您都让我吃酒,我只能这样理解:您是辛苦劳累过的人,酒能解除彼劳。但是喝了您给的酒特别让人回味!

谁懂我?您最懂我!谁了解我?您最了解我!谁最支持我?您最支持我!您叫我报国家大奖,您说给我推荐。

您已经尽力推动海水稻项目的发展了,同时带领我们广东海洋大学成立了耐盐水稻国家创新中心华南分中心。

您知道吗?你的孩子们对我都特别好,我每次到长沙,袁定安都是亲自到车站、机场接我的,您孩子的礼貌和为人,这些与您的教育无不关系。

老爷子,听说您走得很安祥,您这辈子也很累了,一路走好吧!

您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您是经历过缺粮年代的人,您这辈子都在担心着国家的粮食安全,我理解您。您给我们后人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非常遗憾,没能亲自去送送您!

大海哭泣!

全世界都知道有一个袁隆平。

我们后人会永远向您学习!


滨海农业学院   周鸿凯教授

2021年05月22日13点07分,袁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年1月马国辉老师还带着郑殿峰老师和我到三亚师部农场看望袁老师,并向他老人家汇报我们的研究与试验计划,聆听他的指导意见。3月,袁老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我得知这个消息后,不敢声张,只能心里祈祷:袁老早日康复!

由于水稻而结缘袁老师,在多年的交往中,我从袁老师那里学到很多,特别体会到他严谨、率直、真情的“科学与人性”光辉。他对科学的严谨,待人的率直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2020年4月15日,袁老师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三亚试验基地考察全国耐盐碱品种测试试验时,时任我校滨海农业学院院长陈进军教授拿着表现优异的海优4号的稻穗向他汇报说,这个品种有很好的结实率。他老人家说,看稻穗表现还是挺好的,但结实率的数据呢?科学要讲真凭实据的,请专家实测拿出数据才能说明问题。依照袁老师的提议,当天就委托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7位水稻专家实地测试评议。第二天袁老师拿上评议报告,看到海优4号在全生育期用0.6%混合海水灌溉条件下仍有92.36%的结实率,还质询了有关测试与品种表现问题,然后对这个杂交种充分肯定,并在评议报告上亲笔写上:“海洋大学在耐盐碱水稻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希望广东省给予大力支持。袁隆平 2020.4.16。”同时,希望研究团队加强挖掘海水稻种质的耐盐、抗逆性和旺盛生命力等基因,并与第三代杂交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出更耐盐碱、高产、优质、特色的杂交稻,用于盐碱地改良与开发,保证国家粮食安全,造福中国、造福世界。

2020年10月,在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前夕,湛江电视台记者按计划到长沙采访担任大会主席的袁老师,原计划是采访时间是30分钟。采访记者小陈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袁老师,怀着激动的心情按计划采访后,提出与袁老师拍合照,然后又作一些生活采访,丰富采访内容,提高湛江电视台知名度。院士办的辛主任看到袁老师有点疲惫了,就想制止小陈额外采访。可袁老师说,湛江是个好地方,能为湛江提高知名度、帮助小陈进步,疲劳一些也是乐意的。

袁老师这些体贴别人的善举与真情让我永生难忘。他奔波在田间风里来雨里去的身影将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用科学与人性的光辉谱写永不止息的赞歌。


滨海农业学院   冯乃杰教授

2019年12月,作为教授代表,我有幸参加了“广东海洋大学袁隆平特聘院士聘任仪式”。走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袁院士平易近人的性格、超乎寻常的智慧、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乐观向上的作风。袁老先生一生致力于水稻事业的发展,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卓著贡献,无愧为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

惊闻噩耗,不胜悲痛,致敬袁老,精神永存!愿袁老一路走好!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的成员,我们一定要传承伟人遗志,继续努力工作,为国家耐盐碱水稻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滨海农业学院   沈雪峰副教授

惊闻袁隆平院士离世,海水稻创新团队为之悲痛,本人沉痛哀悼。

“在我国的盐碱地上种出高产水稻”是袁隆平院士三个与水稻相关的梦想之一。2020年5月,我院海水稻研究团队组建袁隆平院士海水稻创新团队,本人有幸作为核心成员,如同沐浴先生春风。在第二届中国海水稻发展论坛筹备期间,本人参与给袁隆平院士写信,并得到袁院士回信,他号召全国农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家携起手来,使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推进,以促进粮食生产的进一步提高”,使我倍感鼓舞。不仅如此,袁院士还对海水稻创新团队寄予厚望,建议利用第三代杂交技术,并结合海水稻的优异性状基因,创新耐盐碱水稻种质材料。

斯言犹在,斯人已去。唯有化悲痛为力量,继承先生遗志,牢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使命,努力做好耐盐碱水稻科研工作。


滨海农业学院   饶刚顺博士、讲师

翻看网络上关于袁院士逝世的新闻,我的眼眶不由自主的湿润,深切缅怀袁老先生,由衷感激他老人家对年轻人的关怀。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继续以袁老先生的精神为指导,努力为囯家粮食安全作出一点点贡献。

2016年11月30日,袁隆平院士莅临华南农业大学参加水稻机械化直播技术国际研讨会时,华农学子夹道欢迎,由于人太多,当时正在读博的我只能远远的看着袁老先生。

2019年7月7日,有幸去湖南长沙参加“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会议,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袁老先生,并有幸倾听到袁老先生的教诲。

“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里的超级杂交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稻穗有扫把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坐在禾下悠闲地纳凉”……袁老先生的梦想,需要一代一代科研人的不懈努力继续延续。


学校海水稻创新团队成员   王世超

2019年在三亚第一次见到并听到袁院士的杂交水稻报告,便和袁老师结下了海水稻的缘分。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团队每年都会向袁老师作海水稻的工作汇报,还发起了中国海水稻论坛的活动。袁老师平易近人,还记得2019年6月18日,我们到长沙和袁隆平院士汇报海水稻的工作,当时他年纪大了,但全程两个多小时的会议,他一刻也没有离开,而且开完会之后,由他作总结,我们本来以为是一个简单的总结,但这个总结非常深刻,他对所有专家的意见都进行了综合思考,总结提升,提出了未来海水稻的发展方向,就是耐盐碱、高产优质的路径。在会上他还特别鼓励我们年轻人从事水稻行业。他胸怀天下,心里一直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关心的是老百姓吃饭的事情。传承伟人遗志,我们一定努力,继续把海水稻产业做大做强。


滨海农业学院农艺与种业硕1904   母德伟

2021年5月22日13:07分,袁隆平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自此世间再无杂交稻之父。

袁老曾说:一粒粮食可以救一个国家,也能够绊倒一个国家。他用一辈子守住了中国人的饭碗。曾经身体硬朗的老顽童突然地离开了,让我久久不能释怀。人这辈子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万千人有千万种答案,但是从袁老的身上我得到了一个对于我来说最有意义的答案,那就是: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为了中国人民能过上好日子而努力奋斗。袁隆平爷爷实现了让更多人吃饱饭的愿望,他还有两个愿望:禾下乘凉梦和杂交水稻覆盖全世界。虽然袁老走了,但他的精神永存,我们作为农学人也会继承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努力奋斗,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早日实现袁爷爷的愿望。

愿天堂有您最喜欢的稻田风景。再见了!袁隆平爷爷!


滨海农业学院农艺与种业硕2006   张容郡

5月22日,13时07分,举国皆哀,我们悲痛欲绝。20多年来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的袁老永远的离开了,有些人伟大,伟大到我们忘记了他们也会生老病死。我们未曾谋面,他却那么亲切,虚怀若谷,爱民如子,国之脊梁,稻田的最忠实守望者。作为一名青年人,我们能做的是“勤奋、进取”,将袁老的教诲谨记于心,将他的精神传承发扬。惟愿后继有人,惟愿天下太平,惟愿我们做得到。我们无法抵御浪潮,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灯塔。


滨海农业学院生技1181   黄婷婷

在高中生物课上,生物老师给我们讲了有关袁隆平爷爷的故事,那时是我第一次听到袁老的名字,而且也是从那时起就想着以后我也要像袁老一样做水稻研究。后来我来到了海大,很自豪也很荣幸的是,海大聘任了袁老做特聘院士。再后来,我幸运地进入了112海水稻研究课题组,有次还在写给袁老的信中签了自己的名字,感觉自己离袁老越来越近,并想着如果我再奋斗几年,就可能有机会见到袁老……

今天听到袁老走的消息,我感到非常的心痛。但是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史册记载您,人们歌颂您,您是永生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感谢袁隆平爷爷,您是永远的灯塔。禾下乘凉,我们接棒,袁老一路走好。


经济学院   杨丽华教授

5月22日,一个令华夏子孙无比哀痛的日子,“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与世长辞。这两日长沙天空一直下着雨,都是人们缅怀您的泪!人们带着沉痛的心情,自发前往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明阳山殡仪馆等地献花悼念。您说,“家乡托口的杨梅好吃,黔阳冰糖橙好甜”,家乡的杨梅就快熟了,您却走了!死亡并不是真正的告别,忘却才是。您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颗爱的种子,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袁老一路走好!


食品科技学院食安1206   涂毛毛

您曾目睹中国人饥荒的场景,深知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您曾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稻田里攻关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深知唯有“锄禾日当午”的艰辛,才能体会到“粒粒盘中餐”的宝贵;您曾在耄耋之年畅谈自己的两个梦想,深知征途漫漫,但逐梦的步伐永不停歇。您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为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仅会敬畏粮食,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深刻意义,用“光盘行动”践行您对粮食的每一分爱,更会传承您的精神,以更加勤勉的步伐拼搏进取,接力奋斗未来的梦想。


化学与环境学院制药1195   冯汝谦

那是一年秋收,村里的大人们却眉头紧皱,家父蹲坐在院子门槛上抽着旱烟不语,年纪尚轻的我还不知何为民间疾苦,但是我知道——今年又要挨饿了。

那是一年秋收,村里的老人围坐在树下,聊着这几年国家推广的水稻品种如何高产,家父还在田里忙着作业,我看着家中那杆积上厚厚灰尘的烟枪子,心想着——今年又是丰收了。

后来我得知,这令人喜笑眉开的水稻品种是一位叫袁隆平的专家研究出来的。袁老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是袁老的梦,也是亿万劳动人民的梦。

今年又将是丰收年,但惜袁老不能再亲眼看见华夏大地的田间稻穗累累,亲耳所闻乡陇田间人人庆颂丰收。

步其脚印,承其遗志,我们会接过袁老以及代代有志之士的担子,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尽新时代青年应尽的责任!


滨海农业学院园林1183   严浩楠

自小学开始,袁隆平就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之名为我们熟知,后来上了高中、读了大学,才知道了杂交水稻之难。听到袁公去世的讣告,心中难免震惊。他为滨海农业学院学院题字之事宛若昨日,时年90的袁公写下“滨海农业学院大有可为”几个字,饱含对海水稻的期望寄托。“大有可为”,作为滨海农业学院的学子,当满怀豪情、脚下不停!

“我就坐在稻穗下乘凉”,他的梦想终将实现!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1191   陈静仪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我的奶奶最经常给我念的一句诗词,米饭,从来就是中国胃最挂念的东西,自从杂交水稻诞生,米饭,也成为了中国最骄傲的食物之一。在袁隆平年轻的时候,他有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潜心研究出高产量的水稻。但在他名满天下时,仍然心系稻田,心系国家人民的温饱问题。在看到确认袁隆平爷爷逝世的新闻时,眼泪已经不知不觉盈满眼眶。袁爷爷仿佛就像是我的一位亲人,他的存在几乎贯穿了我从有认知到现在。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袁爷爷的去世让我重新思考每个人存在的意义。一个人的一生不在于名气多大,而在于实现了多大的人生价值。袁隆平爷爷一生扑在水稻事业上,即使是逝世的前一年,仍在培养后生团队上尽心竭力,将人生价值最大化实现。袁爷爷,愿您的精神伴国人同行!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1202   梁宇晴

昨夜山河齐恸震,今朝大星辞九州。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逝世。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的眼泪涌出了眼眶,泪珠止不住地往下淌。您是等我们把这顿午饭安心吃完啊!您倾其一生,历经数十载的不懈探索和艰难实践,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的问题,更是给全人类带来福音。您曾有言:“饭碗要牢牢掌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今天,我们做到了!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要秉承您的遗志,躬行实践,厚积薄发,不辜负时代的担当,做好一粒种子!致敬,国士无双,袁隆平院士!


滨海农业学院林学1202   施杰洲

金黄的稻穗划过人间,他从风雨中走来,看见了人民的疾苦。杂交水稻横空出世,他用毕生精力为人民筑起饱腹的高墙。神农从天界而来,留下了人间稻米满仓。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就坐在稻穗下乘凉。可是,累了,他该走了,他终于可以在天上像个孩子一样骄傲地把万倾农田指给妈妈看。

“我和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海洋与气象学院大气1203   陈书香

粒粒米,寸寸心。

山高水长,恩泽泱泱。

您走在田间小路上,顶着烈日炎炎,

您来过这人间一趟,播下生生希望。

亿万万民众,接受过您无私的馈赠,

庄严的领奖台,闪烁过您蹒跚的步履。

田间的禾苗知道你,烈日下的微风知道你。

大山知道你,江河知道你。

您虽离我们而去,但长灯不灭,星火相接。

您永远是中华儿女的榜样,亦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我们会接过您手中的火炬,点燃世界美好的明天,

我们会传承弘扬您无私的精神,共同建设美好的未来。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