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澎湃催航进,蓝图在手明前程。晋身博士授权单位的海大在新的高度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去年以来,主政者不失时机地领导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方案和评估办法,形成了“后建博时代”的发展蓝图,其体系之宏大,措施之具体,令全校师生充满期待。定好蓝图不易,将蓝图变成现实更难。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能把蓝图置之座右,时常披览,细加参详,以把握大局并站在大局的高度将蓝图一抓到底。
吃透蓝图,把握大局,首先要厘清蓝图体系,把握蓝图各组成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抓住体系总纲,认清发展路线。
当前,我省正在实施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工程,也就是要加快创建教育强省,争当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打造南方教育高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校在提升实力,扩大开放,带动区域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和突破。
全省高教系统正在实施的“创新强校工程”就是为了提升高校的核心实力——创新能力。人们已有共识,高校在内部和外部开展全方位协同,是提升创新能力和取得创新成果的最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开放、带动的重要形式。省教育厅提出在我省高校加强 “四重”(即重点学科、重点人才、重点平台、重大科研项目)建设,正是抓住了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也为促进协同和带动提供了一个抓手。因此,打破妨碍协同的体制机制障碍,扩大创新主体的自主权,推进“四重”建设,成为“创新强校工程”部署的重大任务。学校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实施方案和评估办法,以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积极参与高教系统的资源配置,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
我校去年9月颁行的“三大行动计划”,是学校在主动谋划发展战略基础上制定的,贯通国家、省和学校 “十二五”有关综合性战略计划,接入本省“创新强校工程”和“四重”建设规划等专项计划的“枢纽工程”。
“三大行动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分别对应教育部“质量30条”、“2011计划”(协同创新计划)和国家“南海战略”,构成一个面、线、点关系的系统,既可以说是学校“十二五”规划的“升级版”,也可以说是“创新强校工程”的“海大版”。不论是全面提质,以质图强;全面创新,驱动发展;开放合作,多方协同;服务带动,融入区域等主要精神,还是主要项目的设计都与“创新强校工程”一致无二,二者完全可以同步并举。因此,全力实施“三大行动计划”和“创新强校工程”是驱动我校今后一个时期内涵发展的“双轨”。各级领导干部只要认清了这一“轨道”,就能抓纲揽总,把握方向,有所遵循。
吃透蓝图,就要把握蓝图每个组成部分内部的逻辑关系。“明确发展目标,落实发展任务,激活发展动力,强化发展保障”既是当前的总体工作思路,也是学校编制蓝图的指导方针和内涵要素,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丰富的校本特色内涵和严密的逻辑性,深刻领会这一总体工作思路的内涵,是解读蓝图、执行蓝图的关键所在。
明确发展目标就是要将长远的、总体的、宏大的目标和当前的、分项的、具体的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在上级规划文件提出的指标体系中找准坐标,积极合理地确立本校的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具体目标体系。就是说,不仅要以辉煌的远景凝聚人心,更要用不远处的“标靶”来集中“火力”,以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
落实发展任务就要把发展任务项目化,对项目实行分类管理,确定具体的管理单位和实施单位,严格按评价体系进行考核,真正把责任落到实处,将项目抓出实效。特别是要瞄准博士授权单位应有的学科建设水准,力争在重点项目上“减零增量”。
激活发展动力,一是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扩大办学主体的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和内驱力;二是要推进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革除妨碍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创新要素自由组合的体制机制弊端,探索建立办学事业各领域全面协同创新的新体制、新机制。
强化发展保障最重要的是强化作风保障。前段时间,我们进行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四风”问题的种种表现和危害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对转变作风从自我做起有了“冒汗”后的更深程度的自觉,律己省身、求真务实的大气候正在形成。我们要趁热打铁,在推进“三大行动计划”和 “创新强校工程”的办学实践中继续砥砺真抓实干、真改真革的硬作风,以硬作风催生蓝图执行力和发展正能量。
海大春秋史,我辈书一页。“后建博时代”呼唤新一轮发展高潮,让我们挥动大手笔,将美好蓝图绘成气象一新的现实图景,在学校千秋史上留下我们这代人深刻的足迹!
(新闻主编:陈淦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