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学校要闻

增强忧患意识 加快学科发展

时间:2013-06-10

编辑:胡墨

作者:张艳梅

审核: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

 

经过四年多的艰辛努力,可以期望我校即将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和三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这将是我校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进入后建博时期,我们是再接再厉,还是“中场稍息”?继续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办学水平的目标何在?动力何在?抓手何在?这是学校高层需要回答的紧迫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校报学生记者于6月9日采访了何真校长,何真校长对此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主要内容如下——

在认真调查研究、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以及经过专题探讨、教代会审议的方式,学校党委制定了“三大行动”计划,即“质量30条”行动计划,“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南海战略”行动计划。清晰地勾勒了我校今后三年学科发展的蓝图,锁定了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明确了提高质量的载体和抓手,细化了实现目标的有效措施。“三大行动”计划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互为支撑。我们将通过“三大行动”计划的实施,点、线、面全方位地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水平、服务社会能力以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对于学校事业的内涵发展,学科建设是龙头、是核心。前段时间我校开展了重点学科的中期检查,在研究方向凝练、学术队伍建设、科研平台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特色与亮点、标志性成果、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不少问题,诸如:高层次人才偏少,学科方向发展不协调,队伍结构不尽合理,缺乏国家级平台,高级别的项目不多,标志性成果不突出等。对此,我认为虽然我校在建博几年里纵向自己和自己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跨越的发展,但横向与同类兄弟院校相比,许多方面还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和特别的紧迫感,加快推动学校转型升级的内涵发展。

一是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切实强化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竞争意识。省部级、国家级称谓的研究平台以及拔尖人才的岗位是有限的,优质的科教资源也是有限的,若其他单位拿去不少了,留给我们的空间就越来越少,实力的差距也会被拉得越来越大,不利于我校在竞争越来越强烈的格局中占据主动的位置,不利于我校在未来几年新一轮的跨越发展。因此,我们的学科建设工作,既要从长计议,扎扎实实,夯牢基础,更要只争朝夕,瞄准标杆,迎头赶上。要抓住每次机遇,积极参与竞争,创建更高研究平台,引进和培养更强人才,争取更大科研项目,做出更优创新成果。从而,在加快发展中壮大实力,在实力增强后更快发展。

二是要引进人才,增强实力。学科建设人才第一,人才第二,人才第三!只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做出高水平的成果。因此,我们要坚持“用好现有的人,引进高水平的人,培养有潜力的人”的方针,在认真抓好师资培养培训的同时,千方百计、百计千方地引进学科建设急需的拔尖人才、优秀人才。

三是要分类型指导,分层次建设。建博学科、省级重点学科和校级重点学科都要制定各自的建设目标,明确建设内容,细化建设措施,落实建设任务。各类重点学科都要“跳起来摘桃子”,通过一个周期的建设,校级重点学科要力争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要争取申报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点学科要能够在全国学位点评估中获得优良成绩以及在全国学科排名评比中取得较好的名次。从而,形成一个重点突破、示范引领,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良好格局。

四是要重视绩效,动态管理。重点学科建设要更新观念,建立机制,强化管理。在重点学科方面扶优不扶贫,过程管理出实招,目标管理动真格,对软硬件建设绩效显著、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科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促使其更好地发展;对没有达到建设目标的学科,限期整改,整改效果不佳的要坚决撤销。从而,切实增强各类重点学科加快建设、加快提高的压力和动力,促使学科之间的相互竞争和优质发展。

五是要整合资源,加强协同。重点学科的建设在校内要打破学科之间、机构之间、人员之间的界线和壁垒,有机整合包括人员、场地、设备等有关资源,以增强实力;在校外,要联合相关的院校所和企业,以优势互补。从而,在平台建设上协同共建,在人才培养上协同育人,在科学研究上协同创新,在成果应用上协同推广。

六是要注重内涵,提高质量。体育比赛的多少块亚运会金牌都比不上一块奥运会金牌,同样在科学研究上,多少篇低水平的论文都不能与一篇高水平的论文相提并论。学科的特色、科研的质量、创新的成果这些内涵要素决定着学科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不断努力提高项目的级别、论文的水平、奖励的档次,力争取得一批突出的标志性成果,有效提升学校的影响力。

七是要加强应用,服务社会。学科建设的宗旨之一就是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的道路,提高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率,积极主动地为相关行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使学科在服务社会中求得支持,在贡献社会中良性发展。


 




(新闻主编:张艳梅)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