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由农业部渔业局、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和广东海洋大学联合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协办的“中海石油北部湾涠洲油田群开发工程增殖放流活动”在北海市南澫海湾隆重举行。活动当天,在北部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共计放流尖翅燕鱼鱼苗100万尾,褐毛鲿和断斑石鲈鱼苗10万尾,放流活动受到包括中央电视台、中国海洋报、中国渔业报、南方日报等在内的多家新闻媒体关注,纷纷派记者到场采访报道。
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副巡视员刘桂茂,广东海洋大学校长何真、副校长刘东超,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柯吕雄,国家海洋局北海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站长李武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梁纪豪,北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林柄腾等领导以及渔民代表共120余人参加了增值放流活动。
何真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我校立足南海,积极参与南海渔业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目前启动了包括“南海渔业资源养护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南海深远海渔业资源调查与开发工程”等在内的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实施项目,必将进一步服务于国家南海战略。此次与中海油湛江分公司校企强强联合、协同创新,努力致力于北部湾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恢复北部湾渔业资源种群、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和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必将惠及千家万户、造福渔民百姓。
本系列放流活动由广东海洋大学作为项目执行方,据项目负责人卢伙胜教授及颜云榕博士的介绍,本次放流以位于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湛江江洪和北海南澫湾等海域为主,根据放流种类的生活习性、栖息地特征,采取分批、分海域放流。计划放流真鲷、卵形鲳鲹、黑鲷、尖翅燕鱼、褐毛鲿和断斑石鲈等鱼苗540万尾,方斑东风螺、织绵巴非蛤、缀绵蛤、施獭蛤和华贵栉孔扇贝等贝苗270万粒,以及长毛对虾和日本对虾等虾苗4100万尾。
为提高苗种成活率,该项目团队经过反复的科学试验,在室内孵化和培育的鱼、虾、贝苗放流前,先在近海网箱中经过2至4周的适应驯养。再采取岸上与海上放流有效结合,岸上放流时在最接近入海处,于最高潮时刻开展放流,确保苗种顺着退潮潮流游向大海,而在海上放流时,则是采用了国内最先进的活水舱运输船,通过大海与船舱内海水的时时交换,保持舱内外的温盐度等环境要素一致,并且采用了吊机进行快速无损害吊放,避免苗种缺氧和暴晒,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成活率。此次放流的苗种达到了“四达标”:一是做到苗种种质达标,所放苗种均为北部湾的土著种,鱼苗系来自北部湾原产地原种繁育的子一代;二是做到苗种规格达标,鱼苗规格4厘米、贝苗和虾苗1厘米;三是做到苗种体质达标,做到无病无伤、活泼健康;四是做到供苗数量达标,严格多次随机抽查并按实际数量计算供应量。放流过程中由政府渔业主管部门领导、中海油湛江分公司和广东海洋大学联合组成验收小组,严格按照“四达标”的标准进行验收。放流后,还将由中国海洋大学渔业资源专家高天翔教授课题组采用基因测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本项目卢伙胜教授团队基于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捕捞信息采集,于2014年开展连续四季度北部湾海上定点调查等先进手段系统评估放流效果。
仪式现场1
仪式现场2
鱼苗放流
海上放流1
海上放流2
何真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的采访
(新闻主编:张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