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22日,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我校承办的2011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在我校多功能厅拉开帷幕。此次学术论坛得到了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海南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西大学、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多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的大力支持,他们分别作了相关领域的主题报告。
12月22日,在我校多功能厅举行的“海洋生物、水产养殖”专题报告中,校外的十二位研究生和我校九位研究生围绕海洋生物、水产养殖领域,将各自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做了汇报。
来自中国科学院的两位博士研究生分别就斜带石斑鱼的研究作了精彩报告:蔡佳在《斜带石斑鱼p38基因的克隆及其在虹彩病毒SGIV感染中的作用》中介绍到,石斑鱼感染新加坡石斑鱼虹彩病毒(SGIV)后,Ec-p38三种亚型在头、肾中的表达量均上调,其中p38β表达上调较为明显;Ec-p38β过表达能延迟SGIV感染引起的细胞病理变化,并能抑制病毒复制及其诱导的细胞凋亡。魏世娜在《斜带石斑鱼C型溶菌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揭示了溶菌酶可能在石斑鱼的抗菌、抗病毒先天免疫中起重要的作用。
来自广西大学的硕士研究生钟方杰在《钦州茅尾海沙井采苗区牡蛎幼虫数量变动初步分析》中介绍到:通过对沙井采苗区海水温度、盐度、pH等环境因子和牡蛎幼虫数量等指标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成熟牡蛎亲贝的数量、卵精排放时间和排放量的差别潮汐海流的影响是造成幼虫数量变动的原因。
来自厦门大学的八位研究生分别就大黄鱼和真蛸、日本囊对虾等的研究作了详细的报告:牛素芳在《大黄鱼一种抗菌肽的克隆及疾病防控技术研究》详细讲到,首次从养殖大黄鱼免疫器官中克隆的一种抗菌肽具有高效性、广谱性、稳定性等特点,因此有可能成为现有抗生素的最佳替代品。洪静妮在《真蛸HSBP1基因克隆纪及其序列分析》中介绍到,通过对真蛸的HSBP1基因的克隆和测序,为将来深入研究HSBP的基因功能提供基础数据,并为了解真蛸抗逆性机理奠定基础。冯文荣、董宏标等关于日本囊对虾分别作了《日本囊对虾铁蛋白序列分析》、《日本囊对虾耐高温遗传育种初步研究》等报告。
我校水产学院九位研究生分别就贝类、藻类、斑马鱼等研究进展和目前研究成果作了精彩的报告。江东能、刘梅、朱晓闻、陈育盛、汪欢、孙武卫等同学分别作了题为《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 mossambicus♂)在低温下的抗氧化研究》、《虾池波吉卵囊藻对氮源吸收速率的研究》、《华贵栉孔扇贝壳色与闭壳肌颜色的遗传规律》、《徐闻造礁石珊瑚共生藻的分子分类研究》、《马氏珠母贝皮连蛋白基因(DPT)和Toll样受体3(TLR3)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凡纳滨对虾谷氨酰胺合成酶cDNA克隆及低盐胁迫诱导表达分析》的报告。
此次学术论坛不仅为在读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而且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报告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对相关学科的同学在今后学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科新闻主编:曾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