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至22日,由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我校承办的2011年广东省研究生学术论坛——海洋科学分论坛在我校多功能厅拉开帷幕。
12月21日下午,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张国范研究员作了题为《贝类育种—从表型到基因型的选择》的报告。报告分为贝类养殖产业基本情况、遗传改良技术发展、分子育种三部分。
张国范教授指出了海洋贝类研究的重要意义、海洋贝类产业的重要地位。他说,贝类产业的盛衰关系我国农业发展,有利于近海环境的稳定。贝类产业同时存在总体效益偏低、养殖5-7年出现规模性死亡、产业链短、食品安全堪忧等四方面问题。张国范教授从外源性和内源性污染严重、病因复杂、缺乏环境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产品精制研发能力弱、优质抗逆性良种缺乏、养殖模式存在较大缺陷等六个方面分析了贝类产业之所以存在问题的原因,同时提出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异常环境和病原的监测预警预报;研究养殖容量与环境调控,按容量养殖;产业化向产业链转变;遗传改良,提高养殖群体的抗性;养殖模式,构建和完善新的健康养殖体系六个解决困局的方法。
报告中张国范教授以皱纹盘鲍杂交、海湾扇贝育种两个案例较为详细的阐述了贝类良种培育技术体系,以牡蛎为例详细介绍了分子育种和基因辅助育种。
最后张国范教授指出随着各种模式生物和重要经济物种基因组测序的完成,为海洋生物基因研究提供了基因测序资源、技术平台以及经验。我国是海洋和水产养殖大国,应大力开展海洋与养殖生物基因资源鉴定和性状解析,发掘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新基因,加快优异种质创制和分子育种。
张国范教授的报告让相关专业学生对于贝类产业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较为系统地认识到了遗传改良技术和分子育种在我国海洋和水产养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学科新闻主编:曾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