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海大无怨无悔,爱海大一心一意,建海大任劳任怨,与海大共生共荣!”张开城老师说,“我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人,就像一株草,但有自己的坚毅和执着。”从事思政课教育28年来,他用自己那孺子牛的品质诠释着现代化教育立德树人的精神。
扎根教学,贯彻先进教学理念
张老师把三尺讲台当成影响学生命运的舞台,潜心教学,潜心研究,在传递知识的同时,努力提升自己。同时他还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并付之实践。
他默默扎根教学,千方百计地改进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同时还深入与学生沟通与交流。“看学生喜不喜欢上你的课,就知道你功夫有没有做到家”,张老师说。张老师教学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不仅有理论上的支持,更有实践上的动力。
面对当前大学生过于看重专业知识,对思政课不够重视的现状,他提出“十二化”的具体措施,努力做到人生观教育经常化、教育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资源网络化、科研活动制度化、公选课程常规化、行教课程规范化、实践场所基地化、实验课题导师化。
作为我校思政部的负责人,在张老师的带领下,政治与行政学院于2006年成功申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这是粤西唯一的思政类硕士点,也是我校为数不多的文科硕士点之一。目前我校以现有硕士点为基础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现已形成四个团队,正采取措施加强科学研究。
面对目前我校思政部领导班子人少和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总体偏低的困难,张老师谈到了思政部“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一、以学科建设拉动工作整体发展。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拿出高水平的成果。为一级学科硕士点申报创造条件。二、以改革促进教学工作上水平上档次。建设校级精品课,两门省优质课向省精品课努力。利用现有基础,把思政实践课独立设课的重大改革项目进一步推进。建设省思政实践课教学基地。三、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队伍。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通过在职进修学习,努力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
默默耕耘,积极促进学术交流
张老师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先后应邀到广西、重庆、山东、浙江、海南等地讲学。在对外交流的舞台上,他把开展对外交流作为开拓教育路子的重要手段,借鉴先进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积极探索教育新思路。
他现致力于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社会与海洋发展战略等方面的研究。他不断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的现代海洋战略、中国蓝色产业带建设的整体构想等研究成果,他关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产业、海洋社会学的观点在国内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讲学所到之处都受到听众的好评。
“张教授引经据典,谈古论今,新鲜的观点和科学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话语诙谐风趣引来阵阵笑声,一个半小时的讲座,让听众充分领略到动人的学者风范和知识魅力。”一位听众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孜孜不倦,实践中追求创新
思政课实践教学单独设课是一项特色性改革创新。我校从执行思政课“05”方案开始同步独立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必要环节,是提高课程针对性、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张老师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和要求,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生活,走进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社会实际中。他很注重学生的创新实验,经常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理论应用于社会实践。让同学们能亲身体验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各个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国家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还存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这样不但能深化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能提高他们的分析认识、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达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四有”新人的目的,培养“能吃苦、能安心、能创业”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循循善诱,学生眼中的好师长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恢复高考后,张老师于1978年考入大学,毕业后从事高等教育至今。他在我校一直奋斗在思政教学第一线,辛勤工作,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为我校思政课学科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老师的思政课总能以启发式、问题式的教学模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体现了和学生的互动关系。有些原先一听到思政课就头疼的同学,在张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转变成了上课的“积极分子”;原先对人生迷茫的同学,在听了张老师的思政课后,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
“我很喜欢上张老师的课,他不是空洞地说教,而是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平时我们有困难,一通电话,他就马上来帮我们解决了”,他的一名学生这样告诉记者。
张老师这位勤奋、谦逊、热心的山东滕州教书育人者,严谨、认真是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风范。他知识渊博,哲学修养丰富,和同事、学生相处又谦逊幽默,在海大拥有良好的口碑。他曾获得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的荣誉称号,并担任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社会学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在教学中,无论是理论知识的授课,还是课后与同学的交流指导,他都注重体系严密,滴水不漏,学用结合。对每一点细微知识都展开丰富的联想,力图让每一位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知识量。同时,他重视师生互动,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大可能地挖掘学生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
他对自己也严格要求,对工作一丝不苟,乐于奉献,任劳任怨。教学以实为本,育人从实际出发,负责到底是他一贯的原则。张老师用渊博的知识,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特有的热情去感染每一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懂得如何严格要求自己。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只有心与心真正交流,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张开城就是这样一位注重“爱”的专家。“亲其师,信其道”,一个做了学生朋友的老师,其教育才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激情如飞,工作与研究两不误
张老师主要研究哲学文化学、文化社会学,他的公文包里总是放着《人生哲理》这本书,闲来无事的时候总爱翻翻。既是思政课主讲教师,又是思政部主任,此外,还要进行科研,多重角色的张老师几乎每天都没有空闲时间放松自己,经常加班加点,甚至双休日仍然把工作带回家做。
那么,他是如何做好日常的思政部管理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课堂的呢?张老师告诉记者:“用火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火一样的人生。”是的,解决管理与教学在时间使用上的矛盾,提高工作效率,利用业余时间处理公务是主要方法。张老师除了每学期都承担为本科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外,还开设了《先哲人生智慧》、《知识经济与当代大学生使命》两门公选课,近年来担任的研究生课程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文化学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学研究》。
张老师就是这样始终孜孜不倦、默默无闻地燃烧着自己,融入永恒的生命之火。以主人翁精神建设海大,在建设海大中体现主人翁精神!
如果说人生是一个圆圈,那么张开城则用高度的责任感、丰厚的专业素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半径画出了人生最美丽的弧度。他说自己是一株小草,但其实他更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一棵奋斗在教育事业的常青之树,撑起校园里的一片蓝天,荫庇着莘莘学子。
(学院新闻主编:孙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