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注重技术实践 推动理论发展

时间:2010-10-12

编辑:-

作者:欧诗韵

审核:-

来源:-

浏览次数:

\
海嵌工作组集体照

大学是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科学研究的重镇,不断追求科学技术的最高点是大学师生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当前高校没有合理的分配好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比例,出现了重视理论研究轻视工程技术的现象,导致高校研究逐渐逐渐理论化,空心化。

为了改变这种不正之风,让广大师生积极投身于技术研究以促进理论建设,信息学院的邓锐老师倡导成立了以嵌入式系统与人工智能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海嵌工作组,并联合电子社创办了《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信息学刊》(以下简称《学刊》)。《学刊》本着弘扬务实精神,以实践推动理论学习的宗旨,主要收录师生以实践为基础写成的文章,为师生理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学刊》创刊3年来,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记者(以下简称“记”)采访了海嵌工作组及学刊的主要负责人邓锐老师(以下简称“邓”)。

\
邓锐老师

记:您成立的海嵌工作组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许多同学都表示希望能加入海嵌工作组中,但他们对海嵌工作组了解不深,能简单给我们介绍一下海嵌工作组吗?

邓:海嵌工作组的雏形是信息学院的导师制培养模式,主要内容是教师像带研究生一样带本科生做科研。这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担了教师的科研任务,增进了师生间的感情。后来项目多了,教师和学生多了,科研的内容丰富了,于是我们就有了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出来,由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带的想法,于是就出现了现在的海嵌工作组。海嵌工作组目前有4名教师和16名分布于各年级的学生。每名教师负责一个年级的学生,主要指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每两个星期定期举行一次师生学术交流,由学生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科研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必须展示自己近期的科研成果。每年每名教师必须在期刊上发表12篇论文,学生必须发表6篇论文。学生的文章在4000字以上,水平得到认可后,可以将其转换为1个创新学分。并且鼓励师生发表英文文章。工作组每年在新生中招聘优秀学生,采取民主投票的方式录取新成员。

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嵌入式系统与人工智能。目前的主要成果有:NR嵌入式操作系统(完全自主开发的面向对象操作系统)、北斗海洋渔业数据采集系统、嵌入式食品追溯系统、无线高精度定位系统、菠萝加工机器人、嵌入式产品标志字符定位与识别系统、图书馆短信催还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系统。正在研发的产品有:NR集成开发环境、NR嵌入式CPU、图书馆RFID嵌入式服务系统、图书馆应急还书系统、图书馆嵌入式短信催还系统、物联网嵌入式高精度定位IC设计、第二代菠萝加工机器人、海洋水下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等。

记:您认为学生在海嵌工作组中的实践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建设会有多大帮助呢?

邓;很多人对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有误解,认为两者是矛盾的,至少关系不大。其实海嵌工作组历来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强调用理论指导工程实践。很多学生在进入工作组后,我给他们讲工程中的实际问题与解决方法,很多人听了后都说“老师你讲的我都能听懂,这些理论好像都学过,但是为什么我就想不到用这些理论去解决工程问题呢?”理论是拿来解决问题的,不是用来考试的,而且,单纯的上课是学不好理论的,必须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学好理论。很多情况下,学生在科研上遇到困难都是理论不扎实造成的。是否天天上课就可以解决问题?不行,必须在工程实践中使用理论,否则即使把课本倒背如流也没有任何作用。所以不要把海嵌工作组看成是一个加工车间,它是一个实践理论,运用理论和发现新理论的地方,是一个理论与工程完美结合的创新场所。

记:海嵌工作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加快学习的地方,那么工作组在平时的工作中会不会遇到一些困难?发展的空间有多大?

邓:海嵌工作组面临的困难很多:第一,经费不足。科研是要消耗的,需要材料和设备。目前主要的经费来自承接的科研项目,但由于团队的成立时间短,主持的项目经费少,学校没有相关的支持费用,只好过苦日子,很多想买的设备不能买,想进行的技术储备不能进行。不过团队的师生都很乐观,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都可以快速增长,到时候设备与材料就不是问题了。第二,没有场地。教师的科研场所只有不到30平米,有大量的设备和仪器放置在实验室,4名教师在一起进行研究开发。教师的办公空间狭小还可以忍受,关键很多设备即使将来有足够的经费也不敢买,因为没有空间摆放。这严重影响科研进度。曾经多次努力与设备处联系,但是目前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准备以后继续努力争取得到解决。学生根本没有科研场所,目前都集中在借用的钟海楼04012房间,很多新加入的学生根本无法进入,也只好在宿舍开发。所幸的是学院承诺尽快解决学生的工作场地问题。

记:海嵌工作组今后打算朝着哪方面发展呢?

邓:海嵌工作组计划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展:首先,科研要上台阶。按照规划2009-2014年必须主持省级课题2项,发表影响力因子在0.3以上SCI文章3篇;科研经费在2009-2014年达到200万。其次,2009-2014年团队教师发展为7-8人,学生人数计划2009-2014年达到30-40人左右。最后,期望到2020年主持国家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4项,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文章, 科研经费达到500万,学生人数计划达到80-100人,团队教师发展为20人左右,建成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记:您最初是怎么想到要创办《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信息学刊》的?

邓:主要针对当前信息科学技术研究逐渐空泛化,虚拟化。首先,表现在科学与技术的务实精神的丢失。我们经常看到我国每年的SCI、EI文章逐年增长,而这些文章的引用率却很低,其中的重要原因是这些文章很大部分是为写文章而写文章,就是科学上的“无病呻吟”。为了评职称,拿到科研经费,捏造数据,捏造公式,东平西凑。这些文章看起来高深莫测,让人读起来一头雾水,其实根本没有经过实践的检验。其次,科学上的“务虚”严重影响了教育。教非所用,学非所用,在当今大学屡见不鲜,反映到实际中很多学生叹息耽误四年青春。教材老化,教学方式无创新,照本宣科,都是当今大学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忽视实践,淡化实践是造成社会上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公司招不到所需人才的重要原因。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要求研究者必须是在工程应用第一线工作,随时跟踪最新的技术变化,研究者必须具有时刻不脱离工程实践的强烈意识,并且信息技术的理论研究内容必须来源于工程实践,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而在实际的科研中,信息学理论研究逐渐脱离了实践,出现了大量文章发表一堆、在工程中却寸步难行的高校教师,这对他们个人发展不利,对教学更有害。更有甚者,出现了抄袭文章,编造文章,捏造数据用于评职称等行为,即严重的学术腐败。

    实际上外界的以文章为标准的评价体制也加重了学术腐败。国内似乎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理论非常玄妙,越有人看不懂文章的水平似乎越高,一个简单的问题必须用一堆复杂的数学公式搞的大家都看不懂就证明水平高。如果是在工程中实际一步步开发出来的,按照实际的过程去写成文章,那就是水平低,没有理论层次,不能发表。必须将本来看的懂的文章搞得高深莫测,几乎没人能理解才能发表。

但是我本人认为,发表的文章是给人看的,给人用的,如果没有指导意义就是浪费纸张,如果发表假文章就是害人。所以我们几个教师就决定出版一本内部刊物,这本刊物与其他刊物必须有所不同,文章的要求和风格必须有特点:拒绝虚假的文章,拒绝空洞的文章,拒绝故弄玄虚的文章;不拒绝“低层次”的文章,不拒绝重复研究的文章,不拒绝篇幅长的文章。发表文章的要求是:写真文章,不许捏造数据;写长文章,把问题讲清楚;写有用的文章,让读者可以做出来。这就是《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信息学刊》创刊的原因。

记:在创办这一学刊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邓:起初对于如何办刊物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生手,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当然会遇到各种困难。首先是文章的来源,目前有广东海洋大学嵌入式工作组的支撑,有许多实际的项目和研究,可以写的内容很多,但是我们期待文章的来源更加广泛;其次是文章的排版格式规范问题,经历了几次失败的尝试,我们才最终确定了文章的模板,封面的样式,以及印刷地点,杂志校内发行等一系列的具体问题;最后出版电子版的期刊,需要一个Web服务器,也是通过与学校的有关单位协商最终解决了该问题。

记:创刊3年来,您认为达到了您当初创刊的目的了吗?今后《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信息学刊》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邓:目前来说,我觉得是基本达到了创刊的目的,问题也还很多。第一,文章的来源大多还是来源于海嵌工作组,其他的同学投稿不多;第二,文章的研究内容大多数比较简单,高层次的技术研究不多。第三,英文书写文章刚开始发表,文章的档次和水平不高。当然,学术研究最忌讳着急,只要给予时间和努力,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

    目前刊物在学校内部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但还不够,必须进一步的扩大影响力。但是在校外,刊物几乎没人知道,不过也正常,毕竟才创刊3年。今后的发展方向当然是提高文章的水平,兼顾初级的研究,可能在今后像某些国际期刊一样分为高级版,中级版和初级版。目前刊物主要在学院内部和少数学校的部门中免费赠送,扩大发行量涉及经费问题,目前正在考虑解决方案。免费的电子期刊可以在我们的主页上获得。

   相关采访:

为了了解更全面的讯息,记者采访了信息学院院长谢仕义及工作组成员陈蕴同学。谢仕义说,《学刊》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共同进步的平台,对提高本院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密切师生关系,弘扬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献身科学的“三能人才”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谢仕义还表示,学院希望《学刊》能办成全国性的,学生学术性和创新实践的刊物,所需的条件如发刊经费等,学院将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他号召全体老师向邓锐老师及其带领的团队其他成员学习,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

\
谢仕义院长

 软件学院软件1074班的陈蕴同学对《学刊》的评价很高。她表示,以实践为基础的文章较之其他纯理论文章更具可读性,真实性。在《学刊》中可以学到许多专业课无法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在与老师、同学的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学刊》收录的师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为学弟学妹提供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目前,《学刊》主要用于海嵌工作组及电子社的内部交流。她希望《学刊》能够扩大发行量,让更多的同学受益。

\
陈蕴同学

(学科新闻主编:曾令梅)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