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小小团队” 情系无疆南海

时间:2010-10-11

编辑:

作者:黄友良 曾令梅

审核:

来源:<a href="http://www.gdou.edu.c

浏览次数:

 九月的湛江,天气暑热得还真让人有点受不了。南海渔业资源与监测中心研究所办公室“坐落”在霞山校区的图书馆二楼左边的角落,记者辗转才找到。门虚掩着,该中心副主任卢伙胜教授跟几个同事正坐在电脑前忙着工作,每个人的桌旁都摆着厚厚的一叠叠还未来得及整理的数据。眼前这位已步入花甲之年的“老人”卢伙胜教授,额上划过一条条岁月的痕迹,脸上布满着一圈圈年轮的沧桑,发丝上泛着白色的银光,而他双眼焕发出的抖擞精神和心里迸发出的弥坚信念却让人惊异。用“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句诗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采访过程中,能听到年轻的同事们亲切称他为:老卢。微小的细节,就能体现出这小小团队里,充满着和谐而又同甘共苦的团结精神。

结合国内外渔业生物最新研究成果和科学技术,准确有效监测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科学评估区域生态系统承载容量和重要资源生物可持续生产量,为南海渔业生物资源管理提供系统的决策分析,已是刻不容缓。2009年11月10日上午,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依托成立的“南海渔业资源监测与评估中心”正式揭牌。由12名骨干成员组成的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有团结协作精神的科研队伍,小小团队,正式开始了他们无疆南海的漫长之旅。

       艰苦奋斗为梦想

中心副主任卢教授在揭牌仪式大会上表示,在国家开发南海的宏观战略指导下,立足南海,服务渔业,进一步探索热带、亚热带渔业资源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努力实现南海渔业资源研究的全面发展并取得新的突破。中心将致力于建立以南海渔业资源研究为基础的科研队伍,与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所、海南省水产研究所等研究单位紧密配合,培养学科学术骨干,为促进南海渔业资源研究、培养科技人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为政府部门制定渔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就是他们“小团队”的大梦想。

虽然,该中心才刚刚成立不久,却受到政府和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政府和学校领导,都多次莅临中心指导工作。

在图书馆的底层,记者看到墙壁上整个大大的宣传栏展示的都是该中心在此之前科研队伍已经取得的不少骄人的科研成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科研成果有:北部湾渔业资源评估与管理,南海渔船产量调查与监测,南海鱼类生物学研究 ,南海鱼类多样性研究,远洋渔业研究,还有近三年的代表性科研论文。

卢教授坦诚道,那些成果都是过去式,要考虑的是未来的发展,中心刚成立不久,不成熟的地方很多,例如,现在学校仪器,设备的采购比较缓慢,许多工作没法正常展开。同时,现在整个研究中心的空间明显比较狭小,他们引进的一些设备甚至都没地方摆放,硬件上的基础设施还是比较不完善。另一方面,中心的人员结构的配备从长远来看还比较低,还需要提拔和培养年轻的研究骨干人员,去提升中心的结构层次。当记者问道,中心什么时候申请农业部重点实验室时,他果断、坚决地回答,“已经在规划、建设当中,充实和提高中心的科研水平,努力做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等到2012年具备条件,时机成熟就申报。”

 这两年,该团队的工作重点放在三年为期限、代号为808的重点国务院专项上。对他们来说,“名与利”永远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学术上的成果永远都是第一位的,保证研究成果质量是他们的理想。对此,他们可以放弃跟那些只有利益关系的公司合作的机会,甚至可以放弃国家科技部863创新项目的几百万的经费。同时,他们还要兼顾教学。团队中,有些是博导,有些硕导,工作量可想而知。卢教授幽默道:“做研究的本来就没什么节假日的概念,年初三的时候,研究中心的工作就已经开始了,一年的工作如果一天按八小时来算的话有400多天。”项目越大,团队面临的压力就越重,承担的内容就越多,因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将涉及到一些国家南海的政策走向。

       政府和渔民最坚实的纽带

“现在整个社会都显得比较浮躁,人越来越多地贪图安乐,艰苦奋斗的思想越来越少。整个学术界也是这样,造假的东西太多,都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很好的为政府提供些较为实质上的东西,而这些也是政府亟需的”卢教授忧心忡忡道,“这也是上天给我们的一个为国家政策提供真实、准确数据的机会,提供实地抽样调查,探测等综合性的较为真实的数据。政府重视第一手的的数据,我们递送给领导的数据都会让他们眼前一亮。”他们会随时向省、市提供那些艰辛研究的结果。“其实,要做到数据真实,绝非易事!”他说。别看那最终得出的只有几十页A4纸张的数据,其中洒下多少汗水,工作量有多大,面临多少危险,又有谁知道呢?也许,只有“能吃苦,能安心,能创业”的该中心团队的卢教授和同事们才能真正体会得到,才能做得到。

由于工作量大,该中心近几年来,采用了双赢的方法,利用科研带动教学,教学又促进科研,让海洋渔业相关本科专业的学生参与到一些科研项目的基础工作上来。这种做法,不仅使得中心队伍力量更加庞大,而且给了学生结合专业实践的机会。有时候,中心根据科研项目的需要,出海去进行鱼类的检测、抽样调查、生态环境等,经常有老师和学生出现晕船现象,但大家都没有半句怨言,继续坚持一边吐,一边工作。他们保留的那些录像让记者动容。卢教授提到这些学生和团队的老师时,眼眸里分明夹杂着泪花,对他们能有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很是感动。他中肯地说,搞科研的就是需要这种精神。

为了获得真实而准确的数据,他们需要对渔民的一分一毫的开支、收入都详细记录下来。对于渔民来说,那可是商业秘密,被渔民称为“连老婆都不肯给的东西”。卢教授自豪地向记者展示着那拍回来的渔民每一笔开支,每一笔收入都记得清清楚楚的照片。对于他和他的团队来说,这意味着不是用金钱就能衡量其潜在的科研价值。这需要他们跟渔民建立友好的关系,需要耐心、默默地付出以及足够的尊重。中心团队的研究人员已连续10年应南海三省区渔业管理部门邀请,培训渔民2000人次以上,不断地提高渔民的捕捞技术,解决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些指导,让他们逐渐地跟渔民建立起了一种朋友的关系。每次团队出海做科研考察工作时,周边的渔民总是很高兴地说:“卢老师又来了!”他们总是热情地邀请团队人员到渔船上做客,送给他们一些刚打捞回来的鱼。

不可避免地,在跟渔民的交往中,他们也会遇到一些的困难。当卢教授带着团队到汕头、汕尾等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时,有时候就在半夜一点钟,这样就连住宿也成了他们的重要问题。第一次去的时候,由于那里地方势力比较强,比较排斥外来人,他们语言又不通,对渔民又不太熟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他们是间接从地方黑势力手里拿到的科研数据。

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建立起政府和渔民之间最稳固的桥梁,使得政府和渔民有了了解,有了交流。同时,是政府和渔民的坚实纽带,为政府提供更真实的数据,帮助渔民提高效益。

“小小团队”是带着梦想飞翔的海鸥,无疆的南海每一寸的海域都会有他们划过的痕迹。他们尝尽海水的苦与咸,“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梦想和现实总会有些远,仍会艰苦奋斗。渔船上的那桅,是他们最温馨的停驻点。而无疆的南海,是系在他们心中永远都不可以割舍的一部分。

(学科新闻主编:曾令梅)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