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中国教育报文章:不容学术失范危害自主创新

时间:2009-03-26

编辑:

作者:匿名

审核: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连续多年抨击学术失范的全国政协委员朱清时,今年再次疾呼:“学术上剽窃和造假的人就是偷钱的小偷和造假币的罪犯,如果大家都恨不起来,不予制止,那么学术就没有希望了。”

近年来,学术界不断爆出丑闻。“贺海波学术造假”事件一波未平,六教授联名诉刘兴土院士“抄袭剽窃”一波再起。学术失范发展到院士层面,令国人在震惊之余更感痛心。

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本应是社会精英,是一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也应该是最讲道德良心的人。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不仅是有创新精神,而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身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应当靠真才实学赢得声誉,更应当珍惜“专家学者”身份。

学术失范在整个学术界所占比例虽小,却是害群之马。更令人忧心的是,学术失范不仅干扰教学、科研秩序,而且危及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猛增,但科技创新和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仍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自主创新需要全社会付出艰苦劳动,更需要一大批醉心于科研工作的先行者。戴着“专家学者”甚至“院士”的光环,却干着东抄西窃的事情,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声誉,还有立志投身科研的后来者的信心。

学术失范猖獗,与科研评价方式不完善有关。以发表论文数量定职称、发经费,靠剽窃抄袭完成论文的风气就无法根治。真正的学术研究需要耐心,片面的量化指标和急功近利的考核不仅违背科学规律,还会“逼”出一些“富贵险中求”的专家、学者,挫伤老老实实搞科研者的积极性。

学术失范与自主创新势同水火。全国两会一开始,就有人大代表提出建立“院士退出机制”,清除学术界的害群之马,深得人心。笔者认为,此举还可以扩展开来,不管什么层次的学术失范行为,都应当有“退出机制”来威慑和惩治。

(见《中国教育报》3月7日第二版,作者:黄冠,本文地址:http://press.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30780827/ 党群新闻主编:张艳梅)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