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我校举办“振兴南珠产业论坛”基层会

时间:2008-11-28

编辑:

作者:夏晓明

审核: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11月27日,我校在徐闻举行“振兴南珠产业论坛”基层会,校党委书记刘卫国出席会议,我校珍珠研究所所长谢绍河等珍珠研究团队骨干,徐闻县副县长陈俊、县政府办公室、县渔业局负责人等,以及谢永新、谢国芳等珍珠企业代表参加,谢绍河主持会议。

南珠产业一度是南海部分地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近几年,由于海洋环境变迁、超负荷养殖、种质退化等原因,南珠产业陷入困境。振兴南珠产业成为业内的共同呼声。近年来,我校珍珠研究团队积极为振兴南珠产业提供技术支持。此次“振兴南珠产业论坛”基层会的主题就是校地携手,振兴南珠。

\
刘卫国、陈俊、谢绍河在会场上
\
谢绍河主持会议
\
刘志刚在发言
\
余祥勇在发言
\
符韶在发言
\
珍珠企业代表在发言

会上,刘卫国指出,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南珠振兴,前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对振兴南珠产业作出批示,最近汪洋书记在第五届“山洽”会上详细地观看我校研发的珍珠产品,李容根副省长十分留意我校黑珍珠等品种研发;省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李珠江多次亲临湛江指导南珠振兴工作。过去,先辈熊大仁开创了我国现代人工珍珠养殖事业;今天,我们义不容辞地担当振兴南珠的重任。振兴南珠产业,需要政府、企业支持,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支撑。只要大家携手,一定能化危为机。

刘卫国建议珍珠研究团队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品种优化问题,注意大力引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优质品种;二是养殖标准化问题,重视管理;三是技术推广问题,由于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优势,要发挥龙头企业的牵领作用;四是珍珠质量等级鉴定问题,要主动申请国家认证资格。

刘卫国还鼓励珍珠企业代表:南珠品牌不但要生存,还要发展光大;南珠产业发展不仅在规模上要由小到大,还要注重提高质量,积极进军高端市场,抢占国际市场,与日本、南洋珍珠较量。当前,南珠产业处于低谷状态,珍珠企业面临洗牌。急流面前勇者胜!李忠、陈丹创立了湛江的对虾品牌,相信在座的珍珠企业代表能创立自己品牌!

徐闻陈俊副县长表示,本地政府在振兴南珠上担当管理与服务责任。她指出,广东海洋大学过去在徐闻已经有许多成功的实验基地,现在把珍珠实验基地选定在徐闻,对于振兴南珠意义非常,县政府将大力支持。

谢绍河说,我校珍珠研究实验基地定在徐闻,希望借此带动群众振兴南珠。我校珍珠研究团队越来越强大,徐闻的海域环境独天得厚,校地携手,使徐闻成为振兴南珠产业的中心。他还指出,近年来我校珍珠研究团队把“种质退化”被作为重点问题进行攻关,强调除了马氏珠贝外,正抓紧新品种的开发利用。

会上,我校专家代表刘志刚强调要加强珍珠良种选育、养殖模式改进、插核育珠技术提高,余祥勇强调培育和发挥龙头企业在南珠产业振兴中带动作用,符韶强调南珠可持续发展要注重海域功能规划、养殖管理、良种选育与新品种开发、技术培训与技术创新、市场规范与产业升级。

徐闻当地企业代表谢永新、谢国芳等指出:振兴南珠,养殖是基础,盼望海大学术团队加强科研深度,确切解决南珠养殖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企业愿意遵循科学规律,可以通过减少养殖量来提高产值;品质要多样化,除了原有马氏珠贝,还要企鹅贝、黑蝶贝、白蝶贝等推广。

徐闻县渔业局等地方政府代表表示,政府将加强海域使用功能规划,加强宏观规范管理,引导企业完善珍珠产业链,解决当前南珠产业中自发、无序、低水平问题。

我校参加会议的还有向献兵、苏永华、邓陈茂、陈刚、杜晓东、梁飞龙、邓岳文、毛勇、刘永等。会前,我校就珍珠养殖实验基地选址考察了徐闻承梧、潭鳌等地,以借珍珠养殖实验基地推进珍珠方面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相关链接:

视频:中央电视台《“南珠”为何暗淡》

张德江、欧广源、李容根就振兴南珠产业联合作出批示

伍杰忠副市长来校调研南珠问题

校珍珠研究团队与省市领导专家研讨南珠产业发展战略

专家建言引起省领导重视 振兴南珠时不我待

刘卫国亲率珍珠团队送优质珠种下乡

珍珠研究所制订的《南珠加工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获批实施

我校制订的《南珠抛光技术规范》地方标准获批实施

刘志刚:振兴南珠产业举措

余祥勇:南珠产业振兴中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的培育

符韶:关于南珠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