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立潮头唱大戏 扎根海岛谱华章
浙江海洋学院科研创新一路凯歌
以 “海纳百川、自强不息”为校训的浙江海洋学院,由创建于1958年的舟山水产学院(1975年改名为浙江水产学院)和舟山师范专科学校于1998年合并组建而成。近几年来,该院以 “海洋”为基石、 “渔” “船”为两翼,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高校发展规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海洋特色日趋鲜明的办学之路。学校提前一年实现万人大学的目标,以良好的成绩通过我国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取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资格,并力争建设博士学位授予点。与此同时,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连续承担的5个国家 “863”计划项目在 “十五”期间得到了科技部的肯定。2008年,科技部授予学校 “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称号, “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被评为省重中之重学科。
科研工作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浙江海洋学院建校50年来,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在科研创新领域一路凯歌,频奏发展的强音,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6项,省部级奖70余项,公开发表并正式出版了一批高水平论著。特别是学校自2000年起实施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全校科研制度和奖励政策不断完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大幅度增加,科研成果逐年增多,近3年更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学校纵向科研经费,2006年达2600万元,2007年达5300余万元。一批批科研成果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在地方海洋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科研项目连创新高度
浙江海洋学院近10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700余项,其中国家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国家重大国际合作、省部级等重点科研项目176项,累计项目经费达1.26亿元,涌现了 《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 《曼氏无针乌贼集约化增养殖技术研究》等标志性成果。近4年来学校每年均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而2008年的立项数量更是创历史新高,从往年的每年1项增长至3项,显示出学校基础研究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1年,由吴常文教授主持的 《深水网箱设备国产化研究》被列为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2002年10月,学校 《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参加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招投标,在高手如林的高科技研究项目竞争中一举中标,脱颖而出,成为浙江省第一个获得海洋生物技术领域国家“863”计划资助的高校,首席专家为吴常文。2003年, 《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与养殖示范》作为滚动项目又一次被列入国家 “863”计划项目。2004年,吴常文教授、朱爱意高级实验师分别主持的 “大黄鱼规模化养殖新技术” “岱衢族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应用”被列入国家 “863”计划项目,学校实现了连续3年承担4项国家 “863”计划的突破。2006年,吴常文教授主持的 “新型离岸深水网箱成套装备及养殖技术”研究再次被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使浙江海洋学院成为省内承担国家 “863”计划项目较多的高校之一。
2002年,苗振清教授主持的 《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海区环境问题研究》被列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重点项目,同时获人文社科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2003年,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项,国家 “星火”计划项目2项。
2004年,学校在获取2项国家 “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 “星火”计划项目的基础上,又有3项研究中标省科技厅重大攻关项目,1项被列入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院所研发专项。同时基金项目又有了较大突破,共获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社科基金项目5项。徐君卓研究员主持的 《东海区深水抗风浪网箱养鱼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示范》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专题。2005年,学校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般项目5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
2006年,学校科研项目在层次上、数量上有了新的突破,承担了科技部 “863”高技术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国家 “星火”项目2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3项。另外,学校还获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国际合作项目1项、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1项。人文社科项目研究更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共获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4项,浙江历史文化研究工程4项。学校作为主要承担单位之一开展的 《高校师生思想变化轨迹和规律研究》被列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研究项目,黄建钢教授为首席专家。任淑华教授主持的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被列入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招标重点项目。
2007年学校科研立项实现大跨越,争取到的科研经费跃上新台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申报取得显著成效,吴常文教授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总经费为3141万元,下设9个课题,浙江海洋学院主持5个。《黄式三、黄以周学术著作汇辑》被列入国家清史撰修工程项目。《舟山渔场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及修复技术推广》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 “星火”计划项目。《梭子蟹健康养殖与产业提升技术研究》等5个项目被列入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徐汉祥研究员主持的《浙江省海洋捕捞容量研究》被列入浙江省科技厅科研院所研发专项。此外,学校获浙江省科技厅重大项目2项。
近10年来,浙江海洋学院科研工作共获各类、各级科技奖励312项,其中包括省部级的科技成果奖30项,厅局级的科技成果奖110项。这些科技成果不但与海洋渔业生产密切相关,还和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等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
海洋渔业生产方面,由吴常文教授等人主持完成的 《大黄鱼规模养殖新技术开发》项目获2007年度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一等奖。该项成果经专家组鉴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吴常文教授等人主持完成的 《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高效设备研制》和 《深水网箱养殖装备与配套技术研究示范》分别获2002年度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和2006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宋秋前教授专著 《教学缺失与矫治策略》获2006年度教育部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黄建钢教授专著 《群体心态论》获浙江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马丽卿教授专著 《海洋旅游产业理论及实践创新》、唐洪森教授论文 《抗战胜利初期中共让出南方解放区战略研究》获第十四届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标志性科研成果独占鳌头
浙江海洋学院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主动承担大量的涉海科学研究,已在海洋生物与养殖工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船舶修造、海洋经济与海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海洋生物学学科被列为省重点扶持学科,在深海抗风浪网箱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以吴常文教授为代表的科研团队承担了5项国家 “863”计划项目, “十五”期间得到了科技部专家组的肯定,承担的研发项目2001年、2003年两次被评为浙江省 “十大科技新闻”之一。仅 《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项目组便取得了7项专利,使国内的深水网箱价格比进口的降低了50%、国内自制的深水网箱占了全国深水网箱总数的60%以上。目前,深水网箱养殖已成为浙江省乃至我国沿海地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渔民转产转业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深水网箱大黄鱼养殖为社会提供直接经济效益达3亿元。
捕捞学科将渔具渔法研究与渔业资源研究密切结合,促进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学校下属的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是省内唯一的海洋渔业资源专业调查研究机构,并长期负责东海区冬季带鱼汛渔场调查和联合渔情预报,渔获量预报准确率在95%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先后提出的 “产卵带鱼保护和建议方案”“重新实施伏季休渔的必要性和建议方案”均被国家采纳。 “七五”至 “十五”期间进行的资源调查研究成果曾获国家和地方科技进步奖50余项,其中国家级二、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近3年来学院在海洋渔业资源研究方面主持了10余项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3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适应地方海洋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地开展了船舶与海洋工程研究、临港工业、海洋生态建设与环境污染控制、海上交通运输、滨港旅游业等对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应用价值和前瞻价值的科研项目。学校同时承担了省内多家大型企业的科技开发工作,与日本常石集团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协作关系。近年来,在温州、台州、舟山等地多次举办渔业船舶修造企业质检人员及业务经理培训班,培训对象由渔业船舶向交通船舶、CCS船舶 (中国船级社认可船舶)拓展。
学校标志性的国家重大项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深水网箱成套装备及养殖技术。 “十五”期间,主持了国家 “863”计划 《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 《深海抗风浪网箱的研制与养殖示范》, “十一五”又主持了国家 “863”计划 《新型离岸深水网箱成套装备及养殖技术》。本项研究,解决了目前网箱养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利用高新技术进一步改造提升养殖产业,开拓现代化的海洋养殖生产新空间、新概念和新技术。课题集现代工程、机电、生物、养殖、环保等多学科为一体,运用各种最新科技手段,在近海上营造出适合鱼类生长的良好环境条件,把鱼类养殖置于人工控制状态,以科学的精准作业技术,实现鱼类养殖的优质、高效、高产、生态、安全,为渔民转产转业提供了新的路子。
――大黄鱼规模养殖新技术。 “十五”期间,主持了国家 “863”计划 《大黄鱼规模养殖新技术开发》 《岱衢族大黄鱼养殖技术开发应用》, “十一五”又主持了国家重大国际合作计划 《中国舟山渔场大黄鱼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技术研究》。本项研究,应用高新技术综合集成与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养殖业,开展大黄鱼亲体驯化、培育优选、杂交、品质改良、苗种规模化培育、高效饲料配方、免疫防病、深水网箱养成以及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改善养殖大黄鱼品质,解决大黄鱼苗种、饵料、防病、养殖与加工产业化集成技术。建立全新的舟山大黄鱼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带,建设舟山大黄鱼规模化苗种繁育、深水网箱养成以及精深加工基地,逐步恢复舟山渔场大黄鱼品牌,为网箱养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曼氏无针乌贼集约化增养殖关键技术。 “六五” “七五”期间,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重大科技项目,对浙江近海无针乌贼资源增殖与繁殖保护进行了研究。 “十五”期间主持了省重点科技项目,对曼氏无针乌贼亲体捕捞、驯化培养、苗种繁育、增养殖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目前正在争取立项国家“863”计划。本项研究,对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进行人工开发和增养殖技术攻关,重点开展曼氏无针乌贼种质资源、产业化人工繁育、快速养成与人工放流增殖技术研究,并突破亲体驯养、繁殖生物学、生殖调控、人工繁育、苗种培育、养成、自然海区增殖放流等应用技术研究,形成曼氏无针乌贼种-苗-增养殖技术体系,逐步恢复曼氏无针乌贼的资源和产量、重振 “四大海产”雄风。
――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及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已经列入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本项研究,针对东海区渔业发展现状和海域海况特点,紧紧围绕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名优水产增养殖两条主线,重点突破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调查和评估、名优增养殖新种类研究与开发、集约化、标准化与数字化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等共性关键技术,集成浅海、围塘和滩涂健康高效养殖、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与养护、负责任捕捞等产业化示范技术,为实施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与利用和名优水产增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该项目9个子课题中,由浙江海洋学院主持的便达5个。
这5个课题分别为:徐汉祥研究员主持的“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渔业资源的调查与评估”,经费808万元,主要开展东海区主要渔场初级生产力调查和渔业资源总蕴藏量评估,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食物网和营养级研究,浙江省海洋鱼类志编写,东海区主要渔场重要底层渔业资源、重要中上层渔业资源、虾蟹类资源的调查和评估,东海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等。虞聪达教授主持的 “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费138万元,课题着手进行天然岛礁区保护,人工鱼礁群建设,人工海藻场建设,鱼-贝-藻多元生态海洋牧场等重要渔业资源养护工程技术开发与示范,集成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区域生态调控技术等研究,为东海区重要渔业资源养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常抗美高级工程师主持的 “东海区名优增养殖新种类研究与开发”,经费302万元,课题以东海区传统渔业资源曼氏无针乌贼、真蛸、长蛸、黄姑鱼、日本黄姑鱼、褐昌?、条石鲷、杂交鲷、褐牙鲆、银鲳、管角螺、细角螺等种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人工驯养条件下的摄食、生长与发育规律以及生理、生态和营养需求,筛选东海区适宜的增养殖名优新种类5种~8种;对筛选出的名优新增养殖种类的性腺发育规律进行大规模人工育苗技术、苗种培育、饵料技术和产业化养殖的关键技术的研究。王伟定高级工程师主持的 “东海区名优种类增殖放流技术开发与示范”,经费223万元,课题筛选适合于在东海海域自然增殖有一定放流效益的经济种类,以5个~8个品种为主要开发对象,分别进行海湾、岛礁和滩涂增殖工程技术开发,建立相应的增殖工程技术系统与适宜增殖放流管理模式。朱爱意高级工程师主持的 “东海区浅海健康高效养殖技术开发与示范”,经费357万元,开展东海区重要养殖手段――浅海设施高效养殖与安全生产技术的研究工作,通过研究突破东海区名优养殖品种与养殖设施及人工措施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技术、养殖海区环境监测及养殖容量评估技术、多元生态复合养殖模式技术、浅海设施养殖病害防治等关键技术,为实现网箱名优品种安全、优质、高效、可持续的规模化养殖提供科技支撑。
这些国家重大项目的主持与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浙江海洋学院与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有力地提升了该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