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挖掘““三能””人才培养的校史材料,档案馆于5月6日学校第二届第二次董事会期间, 采访了司徒锟、吴松营、谢绍河和庞燕喜等成功校友。这些校友于上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毕业于我校渔捞、养殖、驾驶和农学专业。他们非常肯定学校“三能”人才培养的思路,认为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很有必要提倡学生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要创业就要能安心、能吃苦。同时,他们也对学校“三能”人才培养提了一些建议。
司徒锟:路要自己走,老师只是指路人
学子楷模――司徒锟校友,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一直关注学校的发展,为母校捐资累计近100万元。当谈到对“三能”人才培养老师所起的作用,他认为:老师只是指路人,路主要还是学生自己走。(司徒锟,渔捞科第6届(1940-1943))
吴松营:“能安心”并非始终在一个专业或一部门呆
特区报业领航人――吴松营先生认为,“能安心”非常符合我们学校以湛江水产专科学校为基础的办学特色。安心应从哲理层面解释,大学生要“宁静致远”,牢记“浮燥不能致信,羞耻不能致德”。在政治、经济、文化紧密交融的今天,社会变化日新月异,需要我们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在钻一门知识的同时,也要懂政治、经济和文化。现在,不能把“能安心”理解为从始至终就在一个专业或一部门呆着;那种认为一离开就不安心了的看法,是不对的。安心,包括安心专业,出去社会也要安心工作。任何部门都需能安心的学生,任何成功人士都能吃苦,要创业更要能吃苦。(吴松营,67届渔捞系)
谢绍河:培养专业爱好,让学生“安心”
左一为谢绍河
珍珠大王――谢绍河先生谈到,我们学校是淡水珍珠养殖的发源地,淡水珍珠产品的优势应在我们海大,海大有一个品牌才让人记牢,有特色有品牌才起带头作用,否则辜负前辈教授的期望,迷失学校的办学特色。
现在大学教育就是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学校的职能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爱好,使学生安心,培养学生发展专业的道路,使每位学生都喜欢自己的专业,有自己的追求。学校首先要加强专业宣传,宣传专业的重要性,让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士向学生介绍专业现状、发展前景。同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引导学生把理论与生产相结合。(谢绍河,79届养殖系)
庞燕喜:“三能”教育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右一为庞燕喜
立志办百年企业的民营企业家――庞燕喜认为,“三能”人才培养的提法,非常符合当前企业的实际。企业最担心的就是学生不安心,不能吃苦,因此,往往情愿要中专生也不要学历高的本科生。学校培养人才不能与社会脱节,要进行调查,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教师既要有理论又要实践,最好能从社会招聘有实践经验的成功人士作为兼职老师。他们对于教育学生“能安心”非常有说服力,也许,这样授课更生动,使学生的专业思想更加牢固。(庞燕喜,81届农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