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老干部五四青年节与学生开展“八荣八耻”座谈(图)

时间:2006-05-08

编辑:

作者:陈美科、朱丽霞、黄晓冰、王磊

审核:党委宣传部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

5月4日上午,“五四”青年节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座谈会于在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举行。湛江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关工委主任林彦举,校关工委主任李启枢及原水产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杨日隆三位老同志出席了本次座谈会,来自爱心社、摄影协会、校团委团体部、晨光书画社、校报记者站及校广播站等十六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老同志与参加座谈会的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并提供许多宝贵的建议。

座谈会一开始李主任就祝贺同学们节日快乐,介绍了林主任和杨教授。并邀请林主任发言。

林主任向同学们谈到他对“八荣八耻”的几点认识:

第一“八荣八耻”是党中央给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新时期人生观的科学定位。历届领导人都有着不同的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为人民服务,邓小平的“我是中国农民的儿子”,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到今天胡锦涛同志的“八荣八耻”是进一步的对前面人生观的整合,明确提出人生观应包括八个方面。

第二:“八荣八耻”是我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原则。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如雷锋就把为人民服务当成人生的宗旨。衡量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观,“八荣八耻”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准绳。

第三:“八荣八耻”是公民道德的行为规范。怎样的行为是光荣的,怎样的行为是可耻的,“八荣八耻”明确地告诉了我们。

第四:“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准则。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 “八荣八耻”作为思想准则。

林主任认为“八荣八耻”的提出是很有创造性的。它具有三方面的特点:全面、完整、创新。全面是指“八荣八耻”把民族精神、时代要求、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融为一体。完整是指“八荣八耻”是思想道德完整的科学体系,彼此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缺一不可。创新是指“八荣八耻”是通过整合的方式来提出的人生价值观。林主任指出创新有三种形式:一为原始创新;二为整合创新;三为吸收、改造创新。“八荣八耻”属于第二种创新。

接着林主任对广大青年朋友提出几点希望:他希望青年朋友要牢记“八荣八耻”精神,做到入脑入心,说完他当场为我们背诵了“八荣八耻”。林主任指出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因此他要求广大青年要勇于实践,把理论知识化为实际行动。做到孔子施教时所说的“文”、 “行”、“忠”、“信”。同时以“八荣八耻”为指导方针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大事,力所能及地多做好事。在校待人待事要做到诚实守信,与同学要团结互助。

听完了林主任的谈话后,在座的同学都深有感触。广播站的同学首先对此表示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并希望老一辈的同志能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校报记者站的同学也表示自己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并就怎样更好地实践“八荣八耻”发扬“五四”优良传统提出问题;晨光书画社的同学表示我们要把支持“八荣八耻”作为底线。当爱心社的同学提出如何贯彻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林主任回答说:“艰苦奋斗的精神要时时体现在学习和生活中。把握好现在的条件努力学习,不要总以为来日方长而浪费时间,等到年老时才哀叹来日苦短。”

当同学们提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令人担忧,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逃课等现象时,三位老前辈耐心听取了同学们的问题并作了简要回答。杨教授还提到为什么要纪念“五四”的意义。他要求同学们从实际出发,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一位同学表示经过这次座谈会更真切的理解“抬起头来做人,埋起头来读书”这句话的含义。爱心社的另一位同学总结了他在这次座谈会中的收获――六个字“该不该,值不值”。

紧接着,李启枢主任结合实际情况,针对如何积极配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总结出五点认识和体会:一、带头学习,从我做起;二联系实际,搞好活动;三、树立新风,学会做人;四、走出校门,服务社会;五、总结提高,继续前进。

会上,同学们传阅了李启枢主任所写的《以党的先进性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个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及《浅谈如何积极配合,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几点认识和体会》两篇文章。另外还传阅了《五四精神――不倒的长城》这篇文章。

会后,李主任提议由爱心社牵头成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征文比赛的评委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开展“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的征文、演讲比赛和演出活动,把“八荣八耻”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生活的细节中去。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