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学校召开“海大精神”座谈会(图)

时间:2004-11-08

编辑:

作者:张艳梅

审核: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
奏响“海大精神”大讨论序曲

为给即将开始的“海大精神”大讨论进行理论和舆论上的引导,11月4日上午,学校在主校区第一会议室召开了“海大精神”座谈会,对“海大精神”大讨论的目的、意义、任务、背景、理论依据、方针原则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广泛探讨。“海大精神”大讨论领导小组成员、校领导苏一凡、潘泰、何真出席了座谈会。“海大精神”大讨论领导小组其他成员、“海大精神”大讨论专家小组成员、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及各基层党委、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等共5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由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杨经铭主持。

座谈会上,朱坚真、缎胜修、叶宇、郭进文、李启枢、张开城、夏晓明、李洞日、林伟源、蔡郁、陈健等十一位同志先后踊跃发言,从各个角度、各个侧面深入阐发了“海大精神”大讨论的目的、意义、宗旨,全面论证了“海大精神”讨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结合海大自身发展的历史及现实情况,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较为科学系统地提出了“海大精神”大讨论应遵循的理论依据、方针原则、需要着重处理好的主要关系和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大家普遍认为,“海大精神”大讨论是学校适应外部形势、寻求自身发展的主客观需要,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是弘扬先进文化、凝聚人心的主要载体;在提炼“海大精神”的过程中,应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结合的高度上,处理好适应与超越、继承与创新、共性与个性、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要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开拓创新、独立自主,立足传统、突出特色,以人为本、讲求实效,避免走形式、走过场。

何校长在发言中对大学精神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他说,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全校教职员工在长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实践和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被广大师生所认同的一种群体意识。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渗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中,从而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塑造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应凸显人文关怀、科学理性、开放包容意识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何校长强调,在从历史、哲学、科学、文化的层面去思考、提炼、形成大学精神的时候,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继承与创新、适应与超越的关系。大学精神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要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

苏书记做总结发言,从组织者的角度就“海大精神” 讨论的背景、意义及如何体现特色、把握过程等三个方面,谈了几点指导性意见。他首先强调指出,“海大精神”大讨论不是空穴来风,根本目的是要为学校的发展服务。学校目前的发展有着多校合并、学生层次增多、多校区共存、多元文化影响等背景,怎样用一种精神来凝聚人心,是我们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同时,抢救我们的历史资料和优秀传统,再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也是发展的客观要求。再者,随着我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有很多新的人员进来,他们对我们学校的历史不是很了解,借70周年校庆的机会,可以把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另外,这也是出于对学校未来建设的考虑。学校要办出特色,关键在定位,定位不准很难有发展。此次讨论在文化上有三个层面:一是精神文化的层面,要着眼于教育理论的更新和转变,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我们的办学思路。二是制度文化的层面。从对一个小学校发展到对一个大学校,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再到综合性学科,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这个复杂的过程当中怎样管理,建立起怎样的制度,要形成共识。第三是物质文化的层面。大学的育人环境对一个人素质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要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提高我们教师的文化素养。一个学校,没有文化氛围,缺乏严格管理,就显得没有文化品位。我们的物质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赋予环境以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苏书记强调,以上这些方面一定要跟学校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讨论推动学校的发展。

苏书记指出,大学文化普遍带有共性,大学精神则强调个性。“海大精神”要突出我们学校自己的个性和特色。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关注四种精神在我校有何体现:从内部来讲,主要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从学校跟外部和社会的关系上,主要是服务社会的服务精神和超越社会功利的批判精神。

最后苏书记重申,“海大精神”大讨论重在过程、重在建设。我们不在乎最后的结果,更看重在讨论中凝聚大家的过程。对一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视野去看,哪怕是一个很小的方面,只要是有益于学校发展的,只要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消除学校发展过程中消极的东西,都可以讨论,都可以丰富我们的成果。我们重视过程,更重视大家的参与,建设的过程要靠大家去做,这不是一两个专家的事,也不光是领导的事,而是我们大家的事,是每一个人的事。这次座谈会仅仅是一个开头,我们还要深入持久地把这件事做下去。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