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香港城市大学教授岳晓东博士莅校讲学

时间:2004-11-03

编辑:

作者:张艳梅

审核:

来源:宣传部

浏览次数:

人格完善与创新思维

“第二课堂的话题”点燃海大学子激情

笑声,掌声;掌声,笑声。主校区礼堂如果有记忆,该不会忘记11月1日下午和晚上在这里进行的两场精彩绝妙的演讲,上千名海大学子的激情一次又一次被香港城市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点燃:首场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压弹――人格完善新方向”的主题演讲让他们深深陶醉,晚上历时一个半小时的“创新人格”的演讲同样让他们如痴如狂,充分体验了一把与名家“共舞”的快乐。

挪开桌子,搬开花盆,为自己打扫出一个充分施展的舞台――下午的演讲还未开始,岳博士的与众不同与幽默风趣就已渐露峥嵘,热烈的掌声几度响起。

从“压弹”的定义、“压弹”的意义到培养“压弹” 的方法,岳博士娓娓道来,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成功人士的智言妙语、直观形象的图表穿插其间,少了枯燥的说教,多了轻松和趣味。融合中西的文化背景,使得岳博士的演讲既富于东方人的睿智,又不乏西方人的幽默。整个演讲过程中,掌声不绝,笑声不断,大家在不知不觉中认同了岳博士关于“压弹”的理念:一个人的发展应是全方位的。学业发展之外,在人格上成长的重要方面是心理素质,面对挫折、面对困难要找到一种成功的动力,也就是压下去能弹起来。这就是国际心理学界一个非常畅销的理念――“压弹”。“按照美国心理学会的定义,压弹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以及其他生活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也是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压弹是“压”与 “弹”的完美结合,不仅包括人的耐挫能力,也包括人的排挫能力;根据承受力与反弹力的高低不同,“压弹” 可分乐观进取、逆来顺受、自我挫败、烦躁勇进四种类型。“压弹”适度才是心理素质健康的表现。

结合古今中外名人智士“压弹”的正反两方面示例,岳博士向大家介绍了六种成为“压弹”高手的方法:训练主观幸福感、训练乐观人格、训练认知调整、训练幽默功夫、训练问题解决技巧、训练主动求助技巧。完美主义者,成也完美,败也完美。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何必活得太累?“好日子苦过”与“苦日子好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人生境界。博士妙语叠出,学子在捧腹中已获教益。

最后岳博士和同大家隆重推出他心目中的“压弹” “九段高手”――苏东坡,说他“永远以一颗静心来面对世间的得失进退,永远以一份激情来化解人生的悲欢离合”,具“达观品质,辩证思想”,“痛,并快乐着”,是“苦日子好过”的典型人物。由此,岳博士用一段 “东东语录”为他这场演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对于心理健康而言,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是‘药物疗法’,自我修养才是‘基因疗法’。人的自我修养首先要有觉悟,有了觉悟才会有解放。”这才是岳博士今天演讲的核心所在吧,经久不息的掌声表明学子们已然和他产生了共鸣!

“究竟是月还是灯?”晚上的演讲开始,一个孩子和一位父亲关于月亮的对话轻松引入了“是谁,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这个严肃的话题,岳博士拈重若轻的演讲风格可见一斑。李约瑟,杨振宁,爱因斯坦,迈克尔?乔丹,比尔?盖茨,一位位智者、名人现身说法,告诉我们思维的标准化、知识无活力化、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不平衡、混淆非凡创造力与平凡创造力等因素乃是扼杀孩子创造力的罪魁祸首。在岳博士的“大创造力观”理念图中,创造力却是人人都有,它与创新生活智慧、创新人格完善、创新童心回归、创新能力开发紧密相联,犹如蜂巢。而人格完善不可或缺的是激情(passion), 拥有了激情,就拥有了一颗富于创新的心。“激情+毅力+亲朋好友充分沟通”是岳博士自己的成功经验也是他送给海大学子的珍贵人生礼物。最终,学子们沉浸在创新思维的乐趣中,压抑的智慧火花一次次迸溅,把教授的脑筋急转弯问题一个个顺利“拿下”。礼堂真正成了岳博士所说的“第二课堂”,而在这堂课上所学到有关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知识和理念,也确实让踊跃前来的学子受益非浅。直至演讲在高潮中结束时,他们还恋恋不肯离去。

岳晓东获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城市大学教授。曾应邀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0多所知名高校讲学。在心理咨询、创新思维、青少年偶像崇拜方面做了大师的研究,成绩斐然。

下午和晚上的演讲分别由副校长何真、学生处副处长阮彭林主持。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2383333(党政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