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校园快讯

【奋进新征程·榜样⑪】“挑战杯”省赛金奖团队蓝潜科技:水下安全智能监测的革新者

时间:2022-09-02

编辑:梁缘 赖海华

作者:廖倩蓓 刘阳阳 黄山 潘嘉雯 受访者供图

审核:张艳梅

来源:宣传部 校报记者团

浏览次数:

我国拥有广阔的水域面积,与生产生活相关的水下活动频繁进行,比如应急救援、水产捕捞、沉船打捞、水下施工等,而在一些高度复杂危险环境、被污染环境以及低能见度的水域下,潜水员的人身安全面临极大的挑战。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研发出水下机器人,在一定程度上代替或者帮助潜水员完成水下危险工作。但目前来看,我国市面上的水下机器人存在成本高、水下问题发现难和作业难等行业痛点。

为了有效改变这一现状,广东海洋大学电子创新团队蓝潜科技着力针对行业痛点进行水下机器人研发与技术创新,争做水下安全智能监测的革新者。在今年6月落幕的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蓝潜团队获得金奖。



以需求为源头  以实践为准绳

蓝潜团队是我校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王骥教授带领下的电子创新团队,成立于2013年,研究方向涉及嵌入式开发、人工智能以及前端后台架构设计等。2019年,团队开始着手研发“蓝潜一号”ROV水下机器人。谈及设计“蓝潜一号”的初衷,项目负责人欧禹君表示:“我们从新闻上了解到我国的水下机器人比较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所以我们想打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品牌。”

“蓝潜一号”设计完成后,为了深入了解湛江市海洋经济、海洋科技与水下机器人产业化发展现状和特点,探索“蓝潜一号”产学研落地发展新途径,团队走访了湛江市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湛江市海宝渔具发展有限公司等。在湛江救助基地参观相关潜水设备的途中,团队了解到长期进行水下救援工作的搜救人员往往会因为水质差、水流速度快等复杂的水下环境而患上关节疼痛、神经障碍等“潜水病”。这让队员们深受触动,更迫切地希望“蓝潜一号”能为水下搜救人员提供帮助,同时为水下救援赢得时间和条件。

除此之外,“蓝潜一号”还有出海测试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实践是一个推动产品落地的过程。通过实践测试,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产品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不足。 在测试过程中队员们发现水下机器人的机械臂会被一些障碍物缠绕到,这也为后来“蓝潜二号”的研发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有了“蓝潜一号”的研发基础,团队成员继续调查市场上的情况、查看行业的相关数据、走访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在分析了相关数据和市场需求后,团队又根据在南海救援局和中海油服船舶湛江作业公司的调研情况进行了综合考虑,确定了“蓝潜二号”项目的主要研发方向。

“水下工作人员需要的是辅助潜水员进行水下危险工作的产品,是为了保障水下安全。希望我们的项目不止是一个科技作品,更是一个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的产品。”团队成员朱雨婕说。


 



着力技术创新  投入实际生产

创新之路,在于求索。“蓝潜二号”的研发给团队带来了不少难题,比如团队自主研发的电源板与预期效果不同、产品摄像头的传输效率跟想象的有偏差等。为了优化产品,队员之间需要在相互讨论和查阅资料后不断地尝试,最终设计出想要的作品。

相比于“蓝潜一号”,“蓝潜二号”拥有三个创新亮点:高自由度的机械臂、岸基供电以及通过声呐构建水下三维地图。其中机械臂的仿生控制技术是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研究的。在调查过程中他们发现,市面上大部分水下机器人存在着缺少机械臂或是机械臂自由度低的问题,而仿生控制技术恰好能改变这一现状。通过自制手势识别器获取操作者的手部运动姿态,使机械臂实时模仿出相应的动作,实现低门槛灵活地控制机械臂的运动及抓取力度, 有效提高作业的精确性、稳定性和易操作性,即使是非技术人员也能快速上手使用,相对来说更为亲民。同时保留了使用较为广泛的手柄控制,双重操作系统操作性和实际使用的保障性更强。此外,水下机器人配置了便携式岸机供电基站,实现远处水下供电边充边用,提高工作时长,便于完成更多的连续性水下工作。

为了让“蓝潜二号”更适用于实际生产中,团队一边研发,一边将产品送到相关的单位、企业进行试用,再根据反馈的结果进行改进。对于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欧禹君表示,目前“蓝潜二号”受限比较大的是它的作业范围,团队会尝试发展ARV水下机器人和研发无人艇以增加水下机器人的作业范围。



新的起点  期待新的成绩

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蓝潜团队以作品《蓝潜科技——水下安全智能检测的革新者》在决赛中获得金奖。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整个团队每个成员的付出。朱雨婕在回忆起比赛前的时光时谈到,在决赛前的一周,成员们和指导老师不断地修改项目、演练流程,甚至安排好要如何着装和站位。她说:“那段时光很美好,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对于蓝潜团队来说,“蓝潜二号”的研发和这一届“挑战杯”的落幕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未来的研发道路上,蓝潜团队将把团队的创新精神传承给更多海大学子,为推动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地址:中华人民共和国 广东省 湛江市 麻章区 海大路1号 邮编:524088   邮箱: xzb@gdou.edu.cn

电话: 0759-2383111(党办)、2383333(校办)、2396115(本科招生)、2396172(就业)、2382451(成教招生)、2362175(非学历培训)、2396185(研究生招生与就业)

教育收费咨询/投诉电话:0759-2383153,邮箱:cjgzbgs@gdou.edu.cn

Copyright © 版权所有:广东海洋大学  粤ICP备06058882号

粤公网安备 44081102000020号

技术支持: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

旧版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