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在校生1122名,2019届毕业生共计208人,参加就业共193人,初次就业率为84.97%,总体就业率97.93%,均高于全校平均水平,列学校第四名。其中,2名学生光荣入伍,22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近年来,海洋工程学院围绕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机制、教风学风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就业规划指导等方面精准发力,分类施策,创新举措,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
坚持党政齐抓共管,构建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长效机制
学院对于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高度重视,在“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理念指导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目标要求,成立包括书记、院长、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各系主任、辅导员和毕业班班主任组成的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专门微信工作群,领导统筹、整体谋划学院就业创业工作。实行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目标责任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工作要点和具体措施,定期召开就业工作会议、辅导员工作例会、毕业班班主任工作例会等,以及构建教职工全员参与机制,让就业创业深入人心,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主题,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持续开展教风学风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基础关键。随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海洋工程类人才需求一直较为走俏,但同时海洋工程类专业也属于艰苦行业,对于以广东籍为主的学生而言,学习上会有专业情绪,课程教学上也存在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较高等特点,数学、力学以及专业课等学习难度大,学生学习存在难度,毕业较为困难,对就业创业工作带来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学院积极应对,一方面坚持加强专业建设,严格按人才培养方案扎实做好教学全流程各环节工作;另一方面重点抓好教风学风建设,学院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管理办法,以学业预警管理、加大课外辅导、开展重点帮扶等为抓手,近几年持续开展教风学风建设系列活动,以良好学风引领学生提升专业兴趣和专业素质。目前,学风建设已初见成效,根据2019-2020-1学期的补考率统计表,学院总补考率由之前的36.08%降为16.89%,并有5个班级实现补考率为0。
坚持“一个导向”、“两类规划”,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技能
实际工作中,学院确立“一个导向”、“两类规划”,即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导向和学生学业、职业规划。学校坚持校企协同育人、面向行业需求、突出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较强的专业应用技能和就业适应能力,并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科竞赛等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坚持早谋划、早规划、早动员、早介入,把“一个导向”和“两类规划”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突出做好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划指引和教育引导,培育根植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认识。
规范精准开展就业指导,着力提升就业服务质量水平
学院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坚持巩固老市场,不断挖掘新阵地,加强与用人单位、校友的沟通联系,积极开辟新的实习或就业基地,创立以学院为主导的“天、地、人三网联动”就业创业模式(即云端共享就业信息、就业基地互网互通和校友、用人单位和教师关系库)。不断规范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外,抽组专门力量为毕业生专题讲解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技巧、简历制作、就业法规介绍等方面知识,开展毕业生就业意向摸排,提前指导规划职业发展,比如考研、考公、就业。精准提供就业帮扶,与贫困生面对面交谈、“量体裁衣”推荐就业岗位,对就业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结对服务,针对离校未就业学生也都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充分就业、自信就业。目前,学院依托毕业生微信群为核心,初步实现信息发布、资源共享、指导咨询一体化平台服务功能。
(摘编自海洋工程学院院长严谨在学校2020年就业创业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