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为激励新时代广大教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先后发文表彰了一批一年来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及个人,这里将他们的事迹予以分类编发,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广大教职员工立德树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广大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食品科技学院 刘书成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虾加工与保鲜岗位科学家、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带领广东省“海洋食品绿色加工技术”科技创新团队,从事海洋食品保鲜与加工基础理论和技术研究。近5年,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或子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PCT途径美国授权发明专利1件、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4件,制定或参与制定地方标准5件,荣获海洋科学技术一等奖。

食品科技学院 孙钦秀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海洋食品保鲜与加工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一区SCI论文22篇);获得授权专利9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等10余项。担任Foods客座编辑以及多个高水平期刊审稿人。

海洋与气象学院 陈法锦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学部会评专家,广东省本科高校海洋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青年1项,面上2项,联合重点1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1篇、ESI高被引2篇,Top期刊42篇。

食品科技学院 陈雷
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年-2024年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广东省杰出青年项目1项,2023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21-2023连续三年入围全球顶尖前10万名科学家榜单,年度发表中科院一区SCI论文16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授权1项,兼职担任多本SCI一区TOP期刊编委工作。

分析测试中心 李承勇
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广东省“百名博士博士后创新人物”,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扬帆计划”培养高层次人才,连续5年荣获广东海洋大学“科研先进个人”称号。主要开展海洋微塑料相关研究工作。2023年获国家“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本年度发表SCI一区TOP 论文5篇,SCI二区TOP 论文1篇,SCI二区论文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件,到账科研经费300万。

机械工程学院 张平
一直致力于机械制造、结构强度评价及海工装备腐蚀防护等方面的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立足解决深海装备腐蚀防护和蠕变失效控制方法等问题,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在大型船舶关重件设计制造中应用,为深海装备国产化提供技术和理论基础。

水产学院 邓君明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23-2024学年,主持新增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0篇,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渔业》;制定国家标准1项(第三),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二)。

机械工程学院 刘海涛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级培养对象,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杰出学者,中国热带作物学会机械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7篇(一区TOP2篇,二区24篇),授权发明专利10项,主持科研项目10余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9名,其中6人攻读中山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连续3次获校级优秀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船舶与海运学院 张大朋
研究方向为船舶与海洋结构物动态响应,为国内外海工主流期刊编委或审稿专家。从2023年下半年至2024上半年科研绩效为:业内顶刊四篇,中科院3区SCI三篇,65.2万字百优出版社专著,15万字编著,CSCD两篇,北核两篇,中英文普刊八篇,发明专利一项——一作;中科院3区SCI三篇,中科院4区一篇,英文普刊四篇——通讯;获批软著四项,主持横向课题到账34万;带学生多次参加学科竞赛多次获奖,所带本科生张仡被评为船舶与海运学院科创之星。

管理学院 杜军
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校培养对象、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杰出学者”(考核优秀)。长期从事海洋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应急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课题20项。在《Accounting & Finance》《Journal of Costal Research》《农业技术经济》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1部。成果获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项目结题优秀成果奖2项(排名第1);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2);获广东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排名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