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火龙果种植智能化升级,智慧型火龙果园从蓝图变为现实;金黄饱满的黄皮鲜果经过深加工转化为酸甜适口的果汁与果醋,产业链延伸带动农户增收致富;打开手机微信小程序“草潭游”,湛江遂溪草潭历史和景点、餐饮、民宿、特产等信息一览无遗……
当前,来自广东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84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带着先进农业技术和智慧大脑,扎根湛江各大乡镇田间地头,解决乡村产业链条上的需求难题,书写“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实现科技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乡镇来了“技术管家”
在湛江市遂溪县洋青镇的火龙果基地里,农户们如今有了新底气——自从广东海洋大学杨转英副教授带领的科技特派员团队扎根田间,曾经困扰产业的种植难题正被逐个破解。
作为深耕农业科技多年的专家,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副教授杨转英自2015年起关注洋青镇火龙果产业,与这片红土地结下不解之缘。今年,是杨转英成为科技特派员的第五个年头。
成为科技特派员后,杨转英带着团队全面调研洋青镇产业情况,进一步了解当地火龙果产业现状、资源的优势和潜力、种植者生产生活习惯及需求等。在这基础上,杨转英团队给他们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比如为农户推荐性价比更高的补光灯,为当地引进新品种。
聚焦火龙果种植痛点,杨转英团队多次组织开展技术培训,将水肥精准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前沿技术转化为田间实操指南,提高种植者生产技能和管理水平,并提供一对一的技术帮扶。“农户遇到问题会咨询我们。我们要想着如何去解决,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这为我们的研究实践提供很大帮助。”杨转英透露,帮助农户解决火龙果问题后,经常接到他们致谢的电话,这让她深感科技助农的意义,也更加坚定她扎根田野的决心。
论文写在田野之上
科研人员不再守着实验室写论文,而是追着产业痛点搞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将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让科研成果真正惠及农户。
在产业深耕中,杨转英敏锐捕捉到劳动力短缺对传统农业的冲击。2022年,杨转英团队以遂溪县振洋水果种植家庭农场为依托,协助创建智慧火龙果示范基地。
基地引入水肥一体智能化技术、农业气象自动化监测技术、土壤墒情智能化监测技术、绿色植保智能化监管技术和智能数字化管理技术等,以此实现示范推动火龙果智能化生产。
“基地很多基础设施建设起来了,但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很多东西还在不断探索的阶段。”杨转英透露,目前不断收集数据,分析用肥量等情况,在探讨中让数据更加精确,不断提高火龙果种植品质。
接下来,杨转英还将不断探索优化火龙果和百香果套作模式,对接谋划建设遂溪番薯科技小院,培育健康种苗,持续用科研的力量为当地农业升级发光发热,让更多农户增收致富。
相关报道链接:
南方日报:科技下乡 沃野生金:84支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奔赴湛江乡镇一线, 解决产业链条需求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