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原文:
在基地不远处的广东海洋大学,硇洲族大黄鱼研究中心在今年4月8日正式揭牌,研究中心的成立背后是大黄鱼深远海养殖技术创新的向前一步。而就在8天前,该校硇洲族大黄鱼繁育基地内,首批人工繁育的鱼苗完成测产验收。
此前,由湛江湾实验室、海威集团、恒兴集团等单位联合攻关的硇洲族大黄鱼本土化人工规模化繁殖项目也通过了专家组现场验收,湛江拼上了中国大黄鱼种群人工繁育的“最后一块拼图”。
中国近海大黄鱼分为岱衢族、闽—粤东族和硇洲族三个地理种群,前两大种群均已实现大规模人工养殖。作为粤西优势渔业资源的硇洲族大黄鱼遗传多样性丰富,耐高温,但其因长期栖息深海,驯化难度极大,人工养殖一直是业界难题。
2023年,广东海洋大学将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作为学校的“揭榜挂帅”重点项目。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黄建盛团队攻克重重难关,解决了采捕野生硇洲族大黄鱼“离水易死”难题,攻克了活体长途储运“应激性强”问题,构建了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亲鱼综合驯化技术体系,驯化成活率达59%。
团队还开发了野生亲鱼工厂化室内强化培育技术,突破了野生硇洲族大黄鱼人工繁育技术,构建了硇洲族大黄鱼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体系,目前已培育出苗种和仔鱼超100万尾。
“我们还将进行规模化养殖探索,不断改进繁育技术,推动硇洲族大黄鱼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黄建盛说。
相关报道链接:
瞭望丨湛江:打造海洋渔业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