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守望的疆土。可是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在自己守望的领域中,以生命中的“大爱”去探索,去突破,乐此不疲呢?我国著名的植物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胡适宜一直秉承着老师熊大仁先生“爱学生,爱国家,爱事业”的“大爱”精神,用自己的生命守望着花草世界,为我国生物学发展不断书写新的篇章。
83年的光阴匆匆流逝,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两鬓斑白,但是活力充沛和思维清晰却依然不减当年。胡适宜教授在亲友和学生的陪同下,从距离湛江2700公里的北京专程赶来参加熊大仁教授的百年诞辰纪念活动。
在旁人的搀扶下,胡适宜教授走进水生博物馆。她一路微笑,看着博物馆里的贝壳、珊瑚、海藻标本,对过去熊大仁教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欢笑有忧愁的故事如数家珍。
大爱无疆,师生情浓
胡教授一直铭记熊大仁教授的“大爱”精神:爱学生,爱国家,爱事业。熊先生爱学生,在学术方面,熊大仁教授是一位严师,他对验证课堂讲授的实验十分重视。他会随机向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他爱国家,爱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珍珠养殖事业中,为发展国家珍珠养殖事业和培养相关人才作出重要贡献。
“在我们以前学生的印象中,感觉很多东西都难不倒熊教授,无论出现什么状况,他都可以把它解决。”胡适宜教授感慨地说。她顽皮地笑了笑,“我们以前的实验材料基本都是自己去捕获的,还记得当年我门拿海参来做实验,但是我并没有按照步骤完成,把所有的辛苦抓回来的海参都弄坏了。我担心地问熊教授怎么办,他依然是微微地笑着说‘有办法的’。”责怪,他不会;焦虑,他不会;放弃,他更加不会。问题存在,他就会去想办法解决。
“我们是亦师亦友啊!”胡适宜教授述说着过去在研究学术和熊教授一起发生的种种趣事。“当时在熊老师家做客时,师母都会很好地招待我们,我们常常跟着老师去做动物实习、植物实习,他不断地寻找良好的环境让我们得到锻炼。”熊教授不断鼓励他们,不断创造锻炼机会给他们,让事实说话,让实验结果说话。“人还是要不断地锻炼。”胡适宜教授坚定地说道。“有一次,熊大仁老师要去北京,问了问我要买什么手信,那时我还年少不懂事,就冲口而出说了一句‘好像北京的棉袄不错’。那时的环境比较艰难,但是熊老师最后还是给我带回了北京的棉袄作为手信。”胡适宜教授一直在自叹自己太不懂事了,但是,熊大仁教授却不曾介意。
胡教授一直谨记熊教授的教诲,这也是她走上执教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胡教授的职业生涯中,胡教授也始终以这种“大爱”的精神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自己鞭策自己,无论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要坚持不断训练,不断探索,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机缘巧合,植物结缘
作为现代人工珍珠养殖创始人熊大仁教授的弟子,胡教授选择了与珍珠研究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植物学。胡教授说,走上植物学研究这一条道路主要缘于她的另一位老师。当时胡教授恰好得到机会成为一个研究植物学老师的助手,协助其从事植物学的有关研究。渐渐地,胡教授发现,其实植物学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胡教授喜欢流连于植物的无声世界中,从此开始走上植物研究的道路。
睿智渊博,平易近人
身为德高望重的生物学界的泰斗级人物,胡教授始终面带微笑,对自己的恩师熊大仁教授侃侃而谈:“熊教授为人很特别,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生活,他都很很风趣幽默。”胡适宜教授表示:熊大仁教授在和他们共同实习的过程中,晚上他常常会作出表演,让他们感到实习生活并不乏味。看到唐冠螺的时候,胡适宜教授兴奋地向我们说道,“这个我们以前也有捉过,熊教授结合唐冠螺的外形和有趣的问答方式,生动地向我们解说这个螺的名字。”过去大学生活的情形,仿佛又一一展现眼前。
也许是受熊大仁教授的影响,陪同胡适宜教授前来参加活动的友人谈到,胡适宜教授对待学生和蔼可亲。在北京大学里,基本上没有一个学生不喜欢她。现在胡教授虽然退休了,但是仍有不少学生依然向她请教。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胡教授也会参加一些学术研讨会,继续在生物学领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发挥余热。
尽管水生博物馆中基本展出的都是水生动物,胡教授在面对与自己植物学研究有关的水生植物时就会兴奋起来。虽然已经退休在家,胡教授对植物学的热爱却一刻也没有停过。在经过水生植物的展台时,胡教授可以详细地分析出与该植物的有关科学数据,记忆力惊人。
勤奋进取,寄语青年
谈及自己年轻的求学生涯时,胡教授认为求学的年轻人必须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胡教授谈到如今的学生学习总是不求甚解,没有真正用心地去体会知识背后的奥妙,缺乏探求到底的精神和创新意识。
“锻炼是必须的,我们以前就是这样子锻炼出来的。”胡适宜教授感慨地说了一句:“年轻、聪明是本钱,但是勤奋还是更重要!要抓紧机会锻炼,让自己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胡教授认为做人和工作要记住八个字,就是“勤奋、严肃、求实、创新”。
(后勤新闻主编:孙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