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定学校上物理海洋学科是直奔前沿, 后来居上
校领导陪同袁院士参观校水生生物博物馆 周星/摄
袁业立院士在座谈会上 周星/摄
“广东海大抓物理海洋学科建设,这是非常前沿的学科,学校的思路对了,走在了前面。”4月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物理海洋学家袁业立访问我校时对学校上马物理海洋学科的魄力之举赞赏有加。
院士一行于4月7日下午抵湛,于次日上午前往主校区访问。在参观学校的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和水生生物博物馆后,院士一行在学校行政楼与校党委书记刘卫国、校长何真、副校长吴灶和、章超桦、老校长胡日章以及学校科研处、研究生处的负责同志进行了座谈。
应刘书记和何校长之请,袁院士在座谈会上介绍了我国物理海洋学科的历史走向和发展变化情况,并分析了物理海洋学科的特点。他说,上世纪90年代以后,海洋学界对南海格外重视起来。南海比任何其他海区都要典型和丰富,但对南海及其陆架的认识还非常之浅。陆架上的水以什么方式进入南海?怎么影响北方陆架地区?南海是两个环流还是整体环流?环流的季节变化如何?北部湾作为热带陆架,内涵上与北方海区有何异同?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南海处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交通枢纽地位,不仅海洋输运要求对它的研究向外扩展,就是全球的海洋研究下一步也以涡旋、风力、内波等中尺度现象对环流等大尺度现象的作用作为重点,因而对南海的研究具有全球意义。
说到物理海洋学科的特点,院士说,物理海洋是老学科,是海洋科学的基础,在上个世纪它实现了由地理学科向物理学科的转变。它通过物理学的定量精密描述,弄清地理现象产生的基础、机制,进而对这些现象进行预测。物理海洋学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环流与内波分开研究阶段,一是浪与海的整体研究阶段。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南海舰队使用新式武器,都对物理海洋学的研究提出了很强的要求。广东海大抓物理海洋学科建设,这是非常前沿的学科,也是能满足现实需求的学科,海大的思路对了,走在了前面。他认为,过去从地理学角度研究非常复杂的海气作用,这种研究建立在观测资料、统计资料的基础之上,是比较粗的,而作精细描述的海气研究已成为现代海洋大气科学的核心课题,广东海大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做好。
院士还提示物理海洋学研究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抓住系统相互作用的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二是充分开发计算机提供的能力,发展认识海洋、服务预测的能力。他指出,物理海洋研究以数学描述为目标,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充分开发计算能力,实现学科目标,空间很大。
随同袁院士的专家也对我校的物理海洋学科建设提出了中肯意见。专家说,由于海洋大尺度现象研究无法在实验室进行,必须以观测为主导,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实验科学,对真海实习有足够的投入。科学引领技术,借助新技术又会发现新现象,创造新理论,因此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要协调发展;同时物理海洋学科研究的方法是归纳法,从归纳中总结,这也需要有其他学科的有力支撑。物理海洋研究要为地方服务,但在服务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科学水平。
座谈会上,刘卫国表示,我校搞南海研究是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有权威专家的支持参与,我校一下就站在了科研高地上,更有希望了。何真也表示,在南海研究的某些领域占领制高点是学校的使命所在,也是学校海洋学科发展的希望所在。承蒙两位专家提示思路和方向,学校将以物理海洋研究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并争取使之成为突破点,为学科发展、区域服务和国防建设做出贡献,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下午,袁院士等专家在霞山校区第一会议室面向物理海洋、大气、海洋工程等学科的师生作了《波浪破碎及其统计》等两场精彩的学术报告。
袁业立院士曾长期担任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名誉所长。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工程技术工作30余年,在海洋工程环境数值模拟技术、海洋遥感应用技术和海洋科学基础研究诸方面取得了卓著的业务成就。在国际上最早提出并开展碎波统计学研究和骑行波动力学研究,最早得出主波前骑行波的条状不稳定概念,并首创封闭的浅海热生环流理论模式。
广东海洋大学的物理海洋学科建设在新班子海洋使命观念和“海洋水产两条腿走路”
思路的指导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进展。今年初学校成立了“南海海洋环境研究所”,并初步建立起物理海洋研究的团队,学校斥资600万购置的水槽等设备也将于下月运抵学校安装。
(胡墨报道 宣传部2007年4月9日编发)